非理性繁榮背後的“理性”
社評
最近中國股市一路飄紅,不但股指突破了7年以來的曆史高點,而且創下單日成交量過萬億的記錄。中國股市的表現足以“亮瞎”所有投資者的眼睛,但也讓許多專家學者憂慮不已。其中,以吳敬璉為首的經濟學家表示,經濟下行而股市如此瘋狂,說明“賭徒”進場了,言下之意中國資本市場的“賭性未改”。還有一些委婉的說法,認為股市是被政策和杠杆資金推動的,泡沫的成分很大。一段時期以來,提醒投資者謹慎行事的聲音不絕於耳,但似乎沒有影響各路人馬跑步入市的信心。
也許,人們的憂慮是有道理的,因為曆史總是在不同程度上重複自己。2007年中國股市大跌由牛轉熊,2001年美國股市泡沫破裂,這些並不久遠的曆史給人們的痛苦記憶並沒有完全消逝。然而,曆史可以回望,但市場的未來卻難以預測。經濟學家、股票分析員、評論員隻能根據每天的市場信息,用不同的理論對價格波動做出事後解釋,而對股市泡沫本身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卻知之甚少,甚至說不清投資者的信心從何而來。
一般認為,脫離經濟基本麵支持的股市繁榮就是泡沫,但如果簡單用經濟基本麵數據來作為投資決策的依據,恐怕就要錯得離譜。事實上,股市漲跌與宏觀經濟的景氣狀況是不同步的,很多時候有可能是股市的繁榮先於實體經濟的繁榮。甚至,股市的泡沫也不完全是百害而無一利的。例如,美國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股市繁榮造就了經濟的高速增長,90年代中期以後的股市泡沫導致大量資金追捧互聯網概念,繼而才出現了穀歌、亞馬遜等一大批優秀的互聯網公司。
美國著名的金融學教授、諾獎得主羅伯特·希勒用動物精神來解釋股市繁榮和衰退背後的思維模式,他認為信心是最重要的動物精神元素,而信心很多時候是由不同時期的故事來推動和影響的。中國股市這一輪的牛市,從經濟基本麵的確找不到足夠的支持——經濟轉型和調整期,增長速度放緩,企業利潤下降。希勒的“動物精神論”倒是成立的,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股票價格變化到動物精神再到價格的反饋機製在推動著股市一步一步走向高點。其中,激發市場熱情和信心的“故事“,可以總結為三個方麵:新一屆中央政府強有力地推進改革、“互聯網+”的概念以及自貿區和“一帶一路”的國家大戰略。
也許我們真正應該擔心的不是股市有沒有泡沫,而是什麼會吹破泡沫。誰也無法預測股市泡沫會在哪一天破裂,信心從高漲到動搖往往就發生在一瞬間。從曆史來看,導致股市衰退的大多是瘋狂追逐財富效應引發的欺詐、腐敗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已經是刻不容緩。因為中國股市從上市製度、信息披露到懲戒機製,每個環節都存在大量容易被尋租、被操縱的漏洞,這些問題不解決,不但泡沫會很快破裂,而且會引發長期的經濟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