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該不該炒溫格?(1 / 1)

該不該炒溫格?

風尚

該不該炒溫格,或者說,該不該繼續炮轟溫格,逼“教授”走人?這個話題實在是“老生常談”,從五年無冠、六年無冠一直說到了八年無冠。

歐冠1/8決賽主場對拜仁的1比3,令槍迷無比寒心。英格蘭金球獎評委、《每日電訊報》記者亨利·溫特寫了一封致阿森納老板克倫克的公開信,動員克倫克幹涉溫格,讓溫格花錢買球員,並拿拜仁作比,“他們有一群自己培養的好球員也有買來的一流球員,施魏因施泰格和馬丁內斯。”國內也有媒體比較阿森納和拜仁的轉會政策,說拜仁這些年買入了裏貝裏、羅本、諾伊爾等名將,才有今日強勢。

拿阿森納與拜仁比,非常應景,但真有點荒唐。拜仁是世界上現金最多的俱樂部,拿曼聯、皇馬、巴薩或可與他們一比(雖然這三家還欠著如山債務),阿森納憑什麼與拜仁比?說實話,以阿森納的財力,買入卡索拉、波多爾斯基、阿爾特塔這樣的球員,正是門當戶對,4000萬歐元砸在哈維·馬丁內斯身上,現在的阿森納絕無可能辦到這種“千金買馬首”的事。

真要拿阿森納比拜仁,應該比他們的青訓。溫格老師向來喜歡年輕人,可阿森納的青訓不敢恭維,雖然培養出威爾希爾和吉布斯等人,但這如同利物浦培養出傑拉德和歐文一樣,少有的亮點“瑜不掩瑕”,與拜仁大麵積的青訓上位相比差得不小。正如我在去年11月專欄中說過的,皇馬、巴薩、拜仁既有錢,青訓又好,這決定了他們在歐洲的強勢地位。

不扯拜仁了。我們如何定義溫格這些年的成就?最簡單的辦法,是看看阿森納花了多少錢,再看成績是否匹配。很多人說溫格在轉會市場上幾乎沒花錢,光看這個不科學,除了切爾西和曼城在暴發前幾年狂砸數千萬乃至上億,大多數英超強的轉會淨支出分攤到每個賽季也隻有千萬英鎊左右,事實上,所有足球俱樂部,工資支出都是最大頭,例如阿森納每個賽季的薪水為1.5億英鎊左右,這才是他們真實財力的反映。

從2005年開始(即阿布入主切爾西後兩年,也是切爾西首奪英超冠軍之年),阿森納再沒進過前兩名,但從未跌出前四,2008年阿聯酋老板收購曼城後,曼城逐漸取代了利物浦的地位,曼市雙雄和切爾西讓阿森納的薪水在英超“穩居”第4。近7個賽季,阿森納在英超拿了4年第四,3年第三,考慮到薪水,拿第四算合格,拿第三算良,因此,溫格的表現比“合格”好出一點,但談不上優。

漫長的聯賽,拚的是整體實力,要求阿森納英超奪冠,有些強人所難。不過,實力難及聯賽冠軍,不等於杯賽無法奪冠,尤其是國內杯賽,向來是“弱隊”的突破口。偏偏杯賽並非溫格強項,悲催的“教授”,是僅有的在歐洲三大杯決賽都曾屈居亞軍的教練。2011年2月,阿森納幾乎就要終結無冠怪圈,但終場前門將與後衛詭異失誤,阿森納1比2負於非強隊伯明翰,留下無盡遺憾。

但話說回來,國內杯賽真有那麼重要麼?尤其是聯賽杯,縱然可以終結“×年無冠”這個話頭,本質上仍是個雞肋。伯明翰拿到聯賽杯冠軍那年便降入英冠,至今元氣未複。利物浦上賽季拿到聯賽杯冠軍,但達格利什仍因無緣歐冠被炒。如果讓你在聯賽杯冠軍和歐冠名額中選,你選哪個?

阿森納年年能進歐冠,這比國內杯賽有用得多。更重要的是,阿森納在歐冠中總能殺入淘汰賽,這為球隊帶來了穩定收入。曼聯、曼城、切爾西、利物浦近年來都曾在歐冠失足小組賽,但溫格的球隊已連續13年進軍16強,無冠8年裏,阿森納在歐冠中亞軍一次、四強一次、八強兩次、16強4次,這幹得不壞。必須注意,正是因為阿森納年年都要為歐冠至少忙碌到春天,影響了他們在國內杯賽的成績。如同本賽季,阿森納主場迎戰拜仁前,在足總杯中排出替補,結果不慎被布萊克本淘汰。

現在,我且冒充一把“教授”,來為這些年的溫格打分。聯賽介於合格與良之間,國內杯賽不合格,但歐冠成績在良與優之間(考慮到阿森納在財力上與歐洲豪門的差距),總體來說,溫格至少是個“合格”的教練。

可能有人會說,找教練,“合格”哪夠!相信很多俱樂部老板也是這麼想的。不過,勝利和冠軍永遠是足球世界中的稀缺品,教練這一行絕對是失敗者眾成功者寡,“合格”並不那麼容易。貝尼特斯是最相似的範例,利物浦嫌他幹得不好,結果炒掉他後自由落體。還可舉埃裏克森的例子,連續三屆大賽進八強,堪稱“合格”,英格蘭人說他配不上高薪,結果炒掉他後,一屆歐洲杯沒出線,世界杯又止步16強,去年歐洲杯才重回8強。

以阿森納的財力,穆裏尼奧這種級別的名帥不可能來,而如果找一個二級名帥,失敗的可能性一定遠大於成功的可能性。炒溫格,阿森納賭得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