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企業家進軍收藏(1 / 3)

當企業家進軍收藏

京城收藏

作者:王紀儀

企業家進軍收藏界

眾所周知,在曆史上,我國出現了5次收藏熱,第一次出現在北宋,第二次出現在明末,第三次是在清代的康乾盛世,第四次出現在民國時期,當下可以算是第五次了。

說現在處在第五次收藏熱潮有幾個證據:

第一,搞收藏的人數,有人估計全國已經達到了7000萬之眾,也有人說已經達到一個億了;第二,古玩交易市場官辦的及自發的地攤兒遍布全國,縣級以上的地區恐怕都有,隻是規模大小不一樣罷了;第三,全國所有的文化經濟類報紙雜誌幾乎都辟有諸如“藝術品投資指南”“收藏”之類的欄目,更何況還有為數不少的專業性雜誌;第四,全國注冊的藝術品拍賣公司大約有2000家;第五,電視媒體的推波助瀾,從中央台到地方台幾乎都有收藏類的欄目,鑒寶活動從演播廳搬到了各省市的古玩市場,現場內外是大包小包摩肩接踵,你說算不算熱?

為什麼這麼熱呢?俗話說:亂世黃金,盛世收藏。現在是收藏的最佳時期。在前四次收藏熱中,參與收藏的大多是文人或文人官僚。在當下的第五次收藏熱中,開始參與者分這樣幾類:民間收藏家及收藏世家、藝術家或手工藝人、文人學者型收藏家、商人、民營企業家。

一些大企業、大公司及民營企業家的加入,是第五次收藏熱值得關注的一個特點。這些企業的老板們已經不比誰又買了勞斯萊斯、奔馳車,又購置了幾所別墅了,而是比誰擁有更高檔、更有品位的藝術品。

在十幾年前,我就開玩笑地跟一些朋友講,趁現在企業家還沒有緩過神來,你們趕緊買點東西,等到中國的企業家們緩過神來,那時東西可就貴了。果不其然,自2008年世界經濟不景氣以來,企業家的大量資金逐漸湧入藝術品市場。2011年中國企業家向藝術品投資市場砸進了20個億。2012年還在增加。

當下,新一代收藏者中有不少是民營企業家。他們眼界開闊,出手不凡,將收購中國藝術品作為顯示自身實力的方式。他們是拍賣業的主力軍。近幾年,他們已不滿足於國內的市場,將觸角伸向了世界。他們將收購中國藝術品的行為作為顯示自身實力的方式,也看作是表達民族自尊心的最好途徑。這種投資不僅可以名利雙收,還可以提高自己的修養和文化品位。

敢於出手有氣魄,但是這裏麵有個什麼東西能買,什麼東西不能買的問題。

藝術品的價值因人而異

馬斯洛的行為學告訴我們,人有五大需求,即生理上的需求、安全的需要、情感和歸屬上的需求、尊重上的需求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山不可無泉,水不可無魚,人不可無癖,甚至有人說:“無癖之人不可交。”又有人說:“錢是忙出來的,名是折騰出來的,文化是閑出來的。”於丹教授最近出了本書叫《趣談人生》,她說:“悠閑與時間無關。悠閑是內心的一種發現,悠閑是生活的一種樂趣,悠閑是生命的一種節奏。拿捏得住輕重緩急,忙而不亂,這是一種境界。”於丹教授在推銷她這本書的媒體見麵會上說,收藏和書畫是悠閑的重要組成,可她不敢談。感謝於丹老師還給我留碗飯吃。

最近有個朋友去德國,一天她從德國打來電話,說在早市上發現一個粉彩花瓶。通過她對花瓶的描述,還有花瓶底款“同治年製”來判斷,是隻清末的粉彩花瓶。她說賣主要價5歐元,合人民幣50元。她問我買不買。我當即說:“買!簡直跟白給一樣。”接著發生的事就非常遺憾了,正在她猶豫的時候,被一對當地的德國人買走了。她失去了撿個小漏的機會,究其原因是這方麵的知識太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