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是安徒生的故鄉,文學藝術、芭蕾舞蹈、建築設計等在世界聞名遐邇。充滿奇思妙想的安徒生童話,聲譽卓著的皇家芭蕾舞團,優雅的美人魚雕塑以及精美絕倫的古典和現代建築,這一切都在向世人展示,丹麥這個藝術國度的絢麗多姿。
第一節黃金號角吹響丹麥文學
在古代和中世紀,丹麥和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的其他國家有著共同的文化。丹麥曆來在歐洲大陸與斯堪的納維亞國家之間起著橋梁作用,更易接受來自南方特別是德國的影響,它對世界文學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造就了童話作家安徒生、評論家布蘭代斯和無產階級的小說家尼克索等著名人物。
1.文學-時代思潮的代表
丹麥文學的淵源可上溯到1500年前。在其境內出土的兩個公元400年左右的黃金號角上所刻的北歐古文字──羅納,都以“H”開頭,以共鳴元音結尾,這足以說明丹麥當時已出現了用民族語言創作的詩歌雛型。最長的羅納碑文是983~987年丹麥國王青齒王為其父親立的墓碑。有些碑文具有詩的韻味。
丹麥的民間創作一直同富於北歐民族色彩的傳說──“薩迦”保持著密切的聯係。9世紀基督教傳入丹麥。到了13世紀,由於逐步受到基督教的各種影響,丹麥也吸收了一些新的時代思潮,丹麥文學發展在形式和內容上越來越接近歐洲的共同傳統。
此時期丹麥的文學作品就如同編年史和傳說一樣具有基督教和神學性質。大約在中世紀,傳教士和騎士對丹麥文學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前者代表拉丁文化,後者代表以民謠為主體的丹麥文化。這個時期最重要的作家是薩克索。
薩克索是傳教士,是丹麥統治者阿布薩隆主教的下屬。薩克索在1200年左右用拉丁語撰寫的丹麥史《丹麥人的業績》,不僅是一部重要的曆史文獻,也是丹麥文學最重要的源泉。阿布薩隆的侄子安諾斯·蘇納森的長詩《六天的使命》反映了早期經院哲學在斯堪的納維亞的影響。
與薩克索同時代的斯汶·埃格森撰寫的《丹麥曆史》在丹麥文學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
騎士所代表的丹麥文學形式便是民謠,它們在1550~1650年期間被記錄下來。中世紀晚期的歌謠都是頌揚曆史英雄人物的功績。民謠敘事與抒情相結合,內容豐富,語言通俗易懂。現在流傳的各種民謠有600多首,最著名的一首是關於尼爾斯·埃卜森被日耳曼人殺害的故事。這首民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引用來抗議納粹德國對丹麥的占領。
據記載,印刷術傳入丹麥的時間是1482年。最早的印刷品是教會出版的拉丁文書籍。1495年出版的《韻文編年史》是這一時期唯一的丹麥文書籍。16世紀的宗教改革促使丹麥人廣泛使用本國語言。1535年《摩西五戒》的丹麥文譯本問世,譯者是丹麥的宗教改革家漢斯·陶森。他也是16世紀丹麥文學的代表人物,有“丹麥的路德”之稱。他的主要著作是《謊言與真理》以及詩歌集《丹麥聖歌之書》。他的作品一直為丹麥教會和學校所采用。
1575年,詩人和曆史學家安諾斯·瑟倫森·韋澤爾於把薩克索的《丹麥人的業績》譯成丹麥文;1591年,他又把100首民謠編輯成書。這兩部書對研究和評價丹麥早期文學有一定價值。
十六十七世紀丹麥文學的主要成就是聖歌,代表作家是神學家托馬斯·金果。1699年出版的新聖歌集中,他的作品就占了85首。他的詩在丹麥文學史上有一定的影響和地位,至今仍被傳誦。新版的聖歌集中依然收錄他的詩篇。
18世紀,啟蒙思潮在丹麥興起。在歐洲文藝複興和宗教改革的影響下,丹麥文學發生了重要的轉變。1722年,哥本哈根建立了第一座丹麥劇院,改變了法國、德國、意大利劇團統治丹麥戲劇界的局麵。
這是丹麥文化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路茲維·霍爾堡是丹麥啟蒙文學運動的先驅,他是小說家、詩人、評論家,也是喜劇作家。他積極支持丹麥劇院的創建工作,並把自己的作品無償地提供給這個劇院。他的喜劇取材於市民和農民的生活,以率直通俗的語言對社會的種種弊病進行尖刻的諷刺,對農民和受壓迫者深表同情。這些作品迄今仍受到北歐人民的喜愛。他還是一位語言大師,對丹麥語言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與霍爾堡同時代的重要作家還有:聖歌詩人漢斯·阿道夫·布羅鬆,代表作有聖歌集《信仰的珍奇之寶》;諷刺作家克裏斯蒂安·法爾斯特,主要作品是隨筆《學識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