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蜀道初行 第六十五章 路遇(1 / 2)

自古入蜀便隻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乘舟沿河逆行而上,一條則是鑿於絕壁間的古蜀棧道,當然能禦器飛空的修士又是除外。

水路水流湍急,暗礁無數,經年常有行船沉沒其間。棧道生於萬丈絕壁,腳下便是不可見底的深淵,非膽大包天者不敢走。是以,入蜀之路,從來就沒有絕對安全的路徑,多少文人士子仰慕“天府之國”,卻隻能望蜀興歎,直呼“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而謝懷山要陳彥走的,便是這條萬分凶險的古蜀棧道。

史料記載,遠古之時,巴蜀四塞,棧道千裏,無所不通。在這些連接巴蜀與外界的“命脈”中,要以“褒斜道”最負盛名,相傳此道,遠在三皇時期就是出蜀的主要道路,而陳彥要走的卻是“劍閣道”。

相傳昔年大秦開蜀,但苦於山道險阻,難以行軍。於是親人施“金牛計”,誘使蜀人自修棧道以運金牛,遂滅蜀。自此之後,這條大秦開蜀的棧道就被稱為“金牛道”,三國時期,蜀相為了為加強北方防務,鞏固蜀漢統治,便利巴蜀與漢中之間的軍事聯係,曾於金牛道上開鑿了劍山,並架設閣道(即棧道)三十裏,後人習慣稱為“劍閣道”。

劍山位於劍閣縣東北麵二十五裏處,古稱梁山,東西長六百四十餘裏,群峰高聳入雲,峭壁中斷,兩岸依天,嚴若劍戟,“如門之辟”,故名劍門。

而陳彥要去的劍門城正是位於劍閣道東首起點。其實,與其說它是座城,不如說它隻是一座關隘,此地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土地之下不知埋藏了多少忠魂枯骨。整個劍門城隻有一麵城牆,連接南北兩座巨山,稱為“劍門關”,因其關口狹窄,易守難攻,是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

隻雲鼎派創派以來,將劍山也納入其麾下,以為東之門戶。因為雲鼎派的威懾,自秦漢以後,此地便少有戰亂,百姓安居樂業,聚居於關內,經年累月之下,乃發展成為現在的劍門城。

路遙知馬力,經過三四天馬背上的顛簸,馬力陳彥沒見到,馬脾氣,陳彥倒是領略過很多次了。

有時候,陳彥不免感慨,都是馬善被人騎,那都是屁話,遇到了有脾氣的倔馬,人善也得遭馬欺負啊。

陳彥拍著馬脖子對著身下的倔馬笑罵道,

“不是千裏馬,倒是有千裏馬的傲氣了。”

哪知馬兒像是能聽懂他的話,馬鼻噗嗤一聲,頓時就有發起狂來,想要將陳彥甩下身去,哪知陳彥早已對這廝的脾氣摸了個透徹,接著馬兒的力道,高高躍起,在半空中優雅的一個轉身,穩穩當當的落在了離馬兒不遠的地方。

這些天,在馬兒的“陪練”之下,陳彥在身法一道上可謂是進步神速,開始那是被這“烈馬”摔得叫一個慘烈,不過好在陳彥有些許道行,身體又較之常人強健,縱使被這劣馬摔傷了,也隻是些皮外傷,有著“脫胎換骨”換來的強橫恢複力,一點點皮外傷還算不得什麼。所謂吃一塹長一智,被摔得多了,應對起來就要從容得多了。

陳彥拍了拍身上的灰塵,向前方放眼看去,群山疊嶂,有山峰如劍戟並立,高聳入雲,抬頭看,最高隻能看到雄偉的半山腰,兩山之間,一線天光,其下有雄關一座,經曆了千年風霜,看厭了亂世殺戮,在暮光裏,升起嫋嫋炊煙,消減了幾分兵關重鎮的死寂沉重,增添了幾分溫馨。

陳彥牽起韁繩,拉著那匹倔馬慢慢前進。

-----

與一般城池不同的是,劍門城是在關隘的基礎上發展修建而來,其建築也極具其特有的風格。由於關內是一個狹窄的山穀,房屋建築都是沿著兩邊山勢而建,向著山穀的幽深處蔓延而去。更有甚者,竟參考仙家洞府的靈感,鑿山為屋,是為“層樓”。

陳彥牽著馬緩緩而行,仰起頭看著兩邊峭壁上修建出的樓閣。一個一個的吊腳樓就像貨物一樣整整齊齊的碼放在絕壁之上,其間層次分明,布局大概為一個“田”字局麵。倘若仔細看,還能看見其間有細微的不同,越往高處的地方,雕梁畫棟便越加精美,更有一些地方的樓閣,竟是不甘於藏身於山壁之中,飛簷橫棟,硬是在山壁上支出雕刻精美的條石,另外這之上修建了宏偉無比的房子。

陳彥咂咂嘴,想來這種人家是極為富裕了,說不定,這樣的房屋,主人不是常人,是修士也不一定。因為陳彥看見那些“突兀”出來的“飛樓”完全是處在了“層樓”的最高一級,儼然一副將所有吊腳樓都踩在腳下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