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男人著衣絕大半是中規中矩的。
就如東方男人處世,恪守傳統與中庸,不叛逆,不張揚,脾氣性格都在衣服下藏著。相對來說,中國女人的品味性格情趣多半能在穿衣中體現,或雅或俗,或平庸或時尚一覽無餘。
一個大學教授的男人與一個一般小職員的男人隻要年紀相仿,服飾一定不會相差到哪裏去。有限的幾種色彩,幾種款式和麵料被好幾億男人同時分享著——這似乎也是沒辦法的事,就說男人的褲子吧,比起女人的裙子不知少了多少花樣,不能拚接,不能鑲邊,不能燙出百褶,不能裁成時髦的不對稱式,還不能赤橙紅綠,就隻有那兩管或灰或黑的單調褲筒。偶爾色彩亮些吧,比如白色,還多是演藝界男人專屬,平常男人穿怎麼都顯得有些佻達,使人想起範柳原或是《金粉世家》中的七少爺金燕西。
一條大街望去,男人像被統一編排過的隊伍,隻幾眼,便可按顏色,款式的番號劃分清楚,絕不像女人的衣服七彩斑斕,一不小心就迷失於其中。
偶有想把腳跨出隊伍的男人,他的服裝一定同他的言談舉止一樣不同凡響、引人側目——男人穿得招搖些,比女人需要的勇氣大多了,因為他的對麵是個龐大的規整群體。這使他顯著像麵旗幟般惹眼。這類男人多參見於藝術類。
男人在遭到色彩與款式的冷遇之後,便開始專注於品牌的追求,那枚領口上的標簽是他們之間區分成功與否和成功程度的重要標誌。
為了接近成功、鞏固成功與壯大成功,男人們衝鋒陷陣,絞盡腦汁甚至不擇手段,以使領上的品牌更耀眼。他們不像女人有時還有終南捷徑可走,他們大多隻能靠自己掙吃掙穿。
被上緊發條的男人們不像女人一樣有閑情在服裝上花心思,下功夫。如果哪一天見幾個男人湊在一起七嘴八舌,興致勃勃地談論衣服的樣式麵料(間或相互捏捏對方的衣擺),商量著上哪去買新款襯衫打折名牌夾克,那一定意味著社會角色分工的重大轉換。隻是想不出了那一天,女人們會在哪裏,在幹什麼呢?
“平淡是真”向來是中國男人們恪守的穿衣準則。他們以不變應萬變的沉穩,把西裝穿得像棉毛衫一樣平凡自然,一點不像外國男人,經過幹洗整燙立體剪裁的西裝一套,便凸現出軒昂高貴的氣質(似乎有些媚外之嫌?但好像又確是)。
除了演藝圈男人,大部分男人都缺乏衣著方麵的激情。他們要幹的大事多了,太太的項鏈按揭的房子車子還有兒女的重點學校,哪樁都得去打拚,哪顧得上穿什麼?而且,男人如果坐在不賴的私家車裏,就穿10塊錢的T恤,人家也以為一定是名牌來的——現在的有錢人都這樣,把很貴的名牌穿得像皺巴巴的地攤貨。
對於中國男人,不修邊幅有時甚至是褒義之讚。
一位搞翻譯的朋友,曾在東南亞的學術會議上用兩種語言宣讀過論文,可他平時穿的汗衫總繁星點點,領口鬆垮,鞋掌和鞋跟常呈遊離狀態。但他是個敬業刻苦的男人,周圍人談起他的不修邊幅,總抱以善意地微笑。
另位朋友,無甚大業建樹,居無定所,自由職業,談起他的衣冠楚楚,旁人眼裏總充滿鄙夷不屑之色,認為那是遊手好閑之特征。其實,我倒是一直很欣賞他穿衣搭配藝術的,還有他隨時從細節享受生活的態度。
當然,中國男人不講究的好處也在於,不易讓女人以衣取人。有多少人有功力能一眼洞悉衣服之後的品牌?男人隻要自己不張揚,是不易讓人通過其穿著摸清其家底的。
比起衣服,男人更注重皮帶、打火機之類的東西,這些東西就如女人的首飾,是較為引人注目的門臉。而且,通常是女人選擇送的禮物。
說起來,女人的衣物總是不賺其多,不厭其精——但有時,一個一生穿過幾百件衣物的女人為的隻是取悅一個男人,而一個一季隻有兩套西裝件把夾克的男人卻可能鍾情過若幹個女人。就著簡單的行頭,他們在不同的地點光線下與不同妝扮的女人約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