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軍力向東,還是向西?(1 / 1)

中國軍力向東,還是向西?

專欄

作者:宋曉軍

隨著10月1日的到來,國內一些媒體對美國政府是否因為“債務上限”而關門的關注,甚至還有沒有美國海軍一艘新型驅逐艦DDG-1000即將下水關注的篇幅多。他們甚至沒有注意到美國國防部副部長阿什頓·卡特在10月1日臨近時告誡國防部雇傭的文職人員可能麵臨“下崗”的備忘錄。當然,對於國內的軍事迷來說,他們並不是更關心“債務上限”,而是更關心因“債務上限”可能引發美軍“大改革”。

隨著美國兩黨在“債務上限”的鬥爭白熱化,一些美國中立的智庫紛紛出台了對於美軍結構改革的政策建議報告。就在10月1日臨近的時候,美國無黨派的史汀生研究中心出台一份題為《戰略靈活性:強大的軍力與財政現實》的政策建議報告。這份長達36頁的報告建議十分具體,共提出了27項削減建議,並得出結論認為,如果按此操作,美軍可以在維持相對均衡能力的前提下,從2015財年開始每年減少500億美元的國防開支(這個數字與因“債務上限”在2011年通過的“預算控製法案”的限製相吻合)。27項削減計劃分為三大類:一是管理層的削減為224億美元;二是部隊結構調整削減為214億美元;三是裝備現代化調整削減為57億美元。第一類共有10項削減建議;第二類共有9項削減建議;第三類共有8項削減建議。

由於該報告在需求論證中兩次提到中國,都涉及中國與美國的盟國在南海及東海爭端,因此軍事迷們就格外注重27項削減建議中涉及到海軍的部分。比如在第二類中增加投入建議的隻有兩項,一項是網絡戰,另一項就是推遲退役海軍的7艘導彈巡洋艦,按照計算,維持這7艘艦艇每年隻增加1億美元。在這個9項建議中,航母將削減1艘。具體操作方式是,待到2016年目前在建的福特級首艘航母“福特號”服役後,將服役期過半的“華盛頓號”航母退役,這樣可以節省23億美元。在第三類中唯一增加投入的建議,就是每年增加投入20億美元左右,采購一艘“宙斯盾”驅逐艦,以增加海軍的全球部署和反導能力。總之,最終算下來到2015財年的軍事力量結構大致為:軍人總數從目前的140萬下降到122萬;國防部雇傭的文職雇員總數從80萬下降到75萬;陸軍員額從目前的49萬下降到45萬;空軍戰鬥機從目前的1289架下降到950架;海軍的航空母艦維持10艘;海軍陸戰隊人員從目前的18.2萬人下降到16萬。這樣,到2015財年的預算就會從目前預計的5240億美元減少到4740億美元。

一些軍事迷們根據報告的內容認為,雖然美國海軍軍力在前沿存在的投送、幹預能力下降是最少的,但總體上看削減並沒有破壞三軍的平衡。這讓他們對之前討論的話題——中國軍力是應該以發展陸、空軍為主向西,還是應該以發展海軍為主向東?似乎有了新的認識。他們從這個“報告”的內容上分析,感覺到至少在美國相對理性的智庫也不認為中美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是可以通過在短期內建立所謂的“新型大國關係”能夠化解的。隻是因為目前美國在軍事上遏製中國的目標與能力之間出現了一些差距,而這份“報告”無非是彌補差距的方案之一。

9 月18 日,中國海軍艦艇113 編隊在南太平洋某海域進行演練。(查春明攝/ 新華社供圖)

那麼中國現在應該怎麼辦呢?一些軍事迷認為,作為後發的大國,中國不但應該汲取德國和日本崛起過程中的例子(很多美國鷹派學者認為,中國目前與上世紀30年代的德國和日本很相似),同時也要汲取蘇聯領導人上世紀70年代在軍事上“冒進”的教訓。因此,中國在向東的太平洋方向上對美、日的海上力量,還不能按照“艦隊對決”的概念進行海軍能力建設,應該堅持以大型水麵艦艇為虛、“非對稱作戰”能力為實的建設方針,以此為基礎構建一種“威懾性防禦”為主的兵力結構。因為對於現代化的大型水麵艦艇而言,摧毀它們要比建造它們和防禦它們被摧毀(如反導)更節省資源投入。在向西的中亞、西亞方向上,應該堅持輕型快速機動兵力為虛、重裝甲和大型空中投送能力為實的建設方針,以此為基礎,構建一種“非威懾性防禦”為主的兵力結構。因為在此方向上,未來一段時間內仍會是以針對“三股勢力”的反恐合作作戰為主。說到這兒時,一位軍事迷說:還要加快“向上”即衛星監視、通信體係的建設。因為不知道在奧巴馬之後,美國會不會再選出來一個玩“星球大戰”的裏根2.0版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