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致教育工作者(1 / 1)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老師?

稱職的老師會關心周圍人實際正在發生的情況,而不會把過去經驗性的某種意見,判斷,結論用於看待或標注任何一個人,同時不當止於教導各種學科或瑣碎的知識,更應當注重了解探索幫助學生及周邊人自己發現自己內心圓融的心性和完整的責任感,這個過程也是探索了解自身以己身為己師的過程。從一個人的實然所需即當下所需出發最好不假思索地行動,我們可以發現自己的實然。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發現我們也是我們自己生活的學生。

“心性和友善”的開花結果不僅僅在於知道化學,生物學,或什麼學,學分修到,證書在手,事業成功。同時我們應當知道,我們可以因共通的心性為人類負責。這樣,即使一個人追求的隻是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生活方式,也不會心胸狹窄。我們可以了解知識分科,工作學習分類的局限而又不束縛其中。一旦點亮自性之光,事業等一切必要的活動,都會因為真理的美而受到修正。

我們可以知道,身為教育者,我們正在接觸新的一代。新的一代不止指年齡上或心理年齡上年輕的一代,可以指飽經滄桑卻心性純然者,也可以指正在發生新變化的人們。了解自性的人不僅能傳授知識,還能在人平常生活的廣大各個細微麵帶來有益的變化,因為轉變可以在溝通的念念之間。我們身為學校的人可以有深切而廣博的關懷,不止局限於一個人是或者不是學校的人,關懷每一個人以完整的責任感。

那麼,我們如何感受這種情懷與愛呢?首先我們可以自己感受到,或者通過跟某個人或者可能某些人接觸,在人與人的接觸交流中就可以感受到這種情懷與愛,這是第一步,在這個基礎上一切的行為將非凡無比而意義深遠。我們可以感受到這個真理,如果確實真切感受。

感受到真理,自然與之而來的便是完整的情懷與愛。我們可以沉思真理,也可以在當下即察覺到,還可以在每天的生活中觀察到真理,因為真理本就是生活,生活本就是真理,在生活中我們的親朋好友,老師學生,認識的熟悉的人不認識的陌生人,都可以發現真理。在與包括自己在內的每個人的關係中,我們會從心底直接的感受到真理,而不僅僅在漂亮的言語措辭之中。沉浸在真理之中,可以是人類所有天賦中最寶貴的。真理一旦在一個人心中點亮發光,每個人都可以自然地存在正確的念想,正確的言語,正確的行動,名為真實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