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解空(1 / 1)

佛經有雲:”念等本空。佛言,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須臾。”(源自受友人兼師徒師生同道同學yc法師贈《佛遺教三經》)。

了解空即意味著思想的秩序。如禪定能幫助了解念與念之間的空隙。我們每一個普通人修道或者不修道的人生裏都可能有或存在非思想所能虛構出來的神聖事物。在很久以前延續至今,人類依舊如故的在探索這件事。人們是否能發現存在於困惑,不幸,黑暗,幻覺,組織,改革之外又在生活之中的實相。那應該是一個超越心智上時間束縛,不在思索的範疇內能體驗揣度的存在。雖然可能現在自由地在這樣的世界互通的已知的人算不上太多。

從以前到現在到未來,僧侶和宗教教徒以及可能一部分追尋真知的人試圖運用生活與實相之間的媒介。比如某位上師又或者某本神聖的書。當然,這些有一定的意義,因為這也是生活與實相相通的一部分。不過生活就可以是實相,完整得,實相就在生活本身之中。不是某本書或某個人說的,或者是不止是,而是確確實實能體驗到感受到當下存在的。一味的局限於負責詮釋真理的詮釋者,可能注意力有限,視野不全部開闊,不能洞察生活及實相的全貌。

思想可以很造作,但不一定都是接近實相的。思想往往是物質性的,所以難以存在完全的自由和真正的秩序。實相的真諦往往在於學習,而不存在臣服,了解念與念之間的空寂,不止在禪定之時,可以讓心越來越細膩。這樣的心智運作是一種永遠在持續的活動,可以運用知識但奠基於知識之上,因為心智運作者可以不在意知道什麼或不知道什麼。

念頭之間存在空當,這樣的空當可以幫助理解時間並超越它,我們的心可能可以自然而然地在空寂中止息,而不把念頭延續,這樣能從過去經驗已知的過去,現在,將來的背景中解脫。當心智與頭腦不僅僅是在被引導時得到這樣的寂靜,如禪定,而是洞察了悟自性後存在沒有原因超越因果的寂靜時,才可能完全得擺脫背景的束縛。

背景的束縛還包括在人與人接觸時權威者的形象——過去的印象而非當下動態的實相,包括一個人或很多人將人與人的關係僅僅局限於劃分了的不同宗教組織或者其他任何組織團體的思想,這樣的思想人性本身對廣博的每個人的關懷之情受到限製一旦無法足夠智慧客觀平和地理解這些概念,因為那在境不同時造成了心智上的界分與衝突。超越機械化的思想可以發現完整無上而又平等的秩序,其中包含徹底的自由與實相。就如宇宙運轉的秩序,人心智世界內在的秩序,既是內在的秩序,也是外在的秩序,這樣的心必然井然有序而又不失智慧的從容應對靈活機變。這意味著心智理解了混亂,超越了衝突矛盾,一味的無創造的模仿及臣服。冥想可以是在此基礎上從已知和度量的活動中解脫或解放出。在這樣無需引導而存在的而又無需在意的狀態下,存在絕對的空寂。在這樣的空寂中實相自然會以其變化萬般而非一言兩語可名狀的真實狀態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