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王莽嶺——我心中的英雄嶺(1 / 1)

八百裏太行山,北起燕趙、南止黃河,似巍巍峨峨的鯨鰭龍脊,聳立在華夏大地。位於太行山南端的王莽嶺以不可壓倒之勢翹首雲海,王氣盈天。

蓬勃興起的旅遊業拉近了王莽嶺與遊人的距離,高等級的公路直通嶺尖,乘車前往快捷便當,省了腿腳功力,卻體驗不到攀登的愉悅。爬老爺梯,翻趕羊爽,鑽天橋圪廊,這三條小道,雖步步涉險卻能盡情領略沿途美景,仰觀王莽嶺主峰冠蓋群山的真容雄姿。

海拔1700餘米的王莽嶺,論高度算不上很高,但當你站在嶺尖放目遠望,就可見千峰競秀如儀仗列陣,萬壑奔湧像群蟒狂舞。再細看身邊的草木荒石,都象是沾染了仙風道骨,超凡脫俗。銀色的條狀灰岩被風化得瘦骨嶙峋,橫豎交錯,紋路明晰,姿態迥異,似人似仙。蘇州的園林是人工堆砌,王莽嶺上的園林卻是天地造化。王莽嶺上的鬆柏樹是在與穿山風搏擊中長大的,樹幹扭曲粗壯,蒼勁的虯枝撐起別樣的樹冠。說不出名字的野草長著尖細茸茸的葉莖,依附在岩石表層,頑強地吸取營養,顯綠綻紅。這時候,就會覺得置身在仙境之中。

王莽嶺是攝影家創作精品的地方。雲海霧凇、林海鬆濤、掛壁通途、佛光回照、曉日欲浮,都是經久不衰的題材。許多攝影人為捕捉那一生一世都難得遇見的一瞬間,在這裏耐心等待,苦苦守候。

在中國的諸多避暑勝地中,王莽嶺完全有資格躋身其間。王莽嶺上無夏日,春秋相聯寒冬。盛夏季節,在這裏依然要穿毛衣線褲。午時的陽光仍然是那麼溫暖,沒有絲毫的炙熱和火辣。

王莽嶺的名字彙集了太多的故事。明清的古書記載:“黃蟒嶺,俗叫王莽嶺,為太行山絕頂。王鐸有登陵川黃蟒嶺詩,即在此地也。當秋日清明,黃河一線,村煙萬熙皆在望中。”

王莽嶺之名似源於民間傳說。在這一帶的大小村莊裏,婦孺長幼都能說一段王莽攆劉秀的故事。山峰、石頭、岩洞、溪流、花草、樹木、飛鳥、昆蟲都被擬人化,機智地幫助劉秀脫險,劉秀當上皇帝後不忘報恩,一一給予封賜。這些故事情節曲折,結果相同。表達了對真善美的讚揚,對因果報應的篤信。

曆史上的王莽比劉秀大39歲,他死後兩年,劉秀當上了皇帝。王莽與劉秀是否對陣決戰,是否將劉秀追逐進太行山,史書上沒有記載,也沒有必要考證。

發生在王莽嶺上最悲壯的戰事是1942年的太行戰役。那年四月,日軍集結20萬重兵,以鐵壁合圍之勢,與守衛在王莽嶺至蓮花嶺一線的國民黨中央軍決一死戰。戰役的第一階段,中國守軍憑借險峻的地勢,用落後的武器,借助滾木擂石打退了日軍的一次次進攻。傷亡慘重的日軍退卻後調整兵力,圍困多日後用飛機重炮強攻。王莽嶺彈痕累累,骨肉橫飛,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將士們被炸飛炸散,最後以陣地失守而告終。

王莽嶺記載著那場屈辱,也記載著將士們血濺黃花、奮勇拚殺的精神。1982年前後,一些流散在海外的老兵,攜帶兒孫萬裏迢迢來到王莽嶺重遊戰地,追思袍澤,祭奠亡靈,啟迪後人。

王莽嶺最光榮的曆史在1960-1974年,解放軍的高空雷達站在此戰備值班。山下村民都知道他們為擊落入侵我國領空的無人偵察機立下了戰功,就把王莽嶺當作英雄嶺,逢年過節扛著雞蛋、柿餅、核桃、宰殺的肥羊去慰勞駐站的官兵。那支部隊走後,營房卻還在,那是官兵們自己動手,就地取材壘成的。沒有水泥、白灰,沒有一磚一瓦,更不要說一寸鋼筋,可以想像,我們的子弟兵在那樣的房子裏是如何抵禦三九寒天的冰冷和陰雨綿綿的晚秋的。那些殘破的營房牆壁和那支部隊留下的精神,讓王莽嶺增色生輝,光彩永遠。

王莽嶺,是人間少有的一幅美景,是我心中的英雄嶺。

2011年5月6日

作者:萬洪誌

地址:河南省輝縣市工商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