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一位朝鮮族詩人有這樣的詩句:“一生未離開故鄉的人是不幸的。”
故鄉這個詞的概念是很寬泛的。字典上解釋:一是出生的地方,指祖籍;二是指長期生活過的地方,指第二故鄉或第三故鄉。
無論是青青小草還是參天大樹,都不能忘記腳下紮根的泥土。我生在素有千年古都百年縣之稱的晉城,風塵幾十年,工作於山西、福建兩省。浪跡天涯的人對故鄉的思念和眷戀這種情感是豐富多彩的,既有縷縷不去的別恨離愁,又有焦渴殷切的期冀;痛苦中有甘甜,企盼中有慰藉,天涯遊子對故鄉總是一往情深,對故鄉的情結是永遠的精神寄托!
晉城是由幾千年的曆史堆積而成的,是一本資深厚重的書。她相挾在“太行自古天下脊”之南:東臨廣袤的中原大地,西接煤鐵寶地中條山,南枕林木蔥蘢的王屋山,北倚沃野千裏的華北平原,縱跨晉、冀、豫三省,連綿數千裏,壁立千仞,自然不乏人文古籍,曆史典故傳說。
晉城的厚重是因為她能承載中國的曆史,有人說:“澤州代有文人出,各有文章千古傳”,此話不謬。女媧補天、後羿射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等古遠傳說都與太行山上的古城晉城有關。翻開悠悠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史,都可以在這裏看到博大精邃的輝煌氣度,多彩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清康熙年間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康熙字典》總裁官陳廷敬的皇城相府,康熙帝為他禦題的“午亭山村”匾額和“春歸喬不濃陰茂,秋到黃花晚節香”撲朔迷離的傳說,向世人炫耀著當時陳家的顯赫,名垂千秋。明朝名相王國光為政清廉,為民作主,為張居正實行改革,扭轉明朝危機的輝煌曆史,晚年退居老家,八百裏稀屎圪洞的佳話留傳至今,他還著有《王疏庵率意稿》。田從典曆任英德知縣、副都禦史、戶部尚書、吏部尚書等官職,一生從政,政績滿譽,雍正帝為其親書“清謹公方”並贈詩:“出納望同天北鬥,清芳品似省中蘭”。張敦仁是著名的數學家。《求一算術》闡明了整數論中的一次同餘式解法,使《求一術》算法發場光大;《輯古算經細草》則是《天元術》高次方程、直角三角形數學的進一步解釋問題。近代文學家、教育家郭象升的“樹人為本”的治學理念,至今閃耀出令人矚目的光芒。長平古戰場,是曆來兵家必爭之地,荊軻刺秦寒易水,胡服驕射演豪情。抗金英雄梁興,在太行山組織忠義社,於紹興六年投靠嶽飛,和嶽家軍並肩作戰,所向無敵,屢建戰功,被後人世代傳頌。更有赫赫有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鄧小平、劉伯承、薄一波、彭真等先後在此留下了光輝的足跡、英雄的史話。這些留在太行山上明珠般的點綴,足以讓你流連忘返。
流連於她的古韻,更流連於她的新姿。
過去,晉城是個有名的窮地方,四山光禿,河道淤塞,晴天一片灰,雨天遍地泥。記得1964年回老家探親,從晉城到陽城55公裏,道路崎嶇不平,飛沙揚土,蔽蓬車無遮無攔,一車旅客活脫脫成了剛出土的“兵馬俑”。下車後,住進一家所謂的旅店,裏麵住著十來號不分男女的大鋪炕。吃的是兩合麵麵條。這還是比較好的。老百姓大都過著“米羹飯,玉麵饃,離了玉米不能活”的貧困生活,當時用“窮山惡水”來形容並不誇張。
改革開放後,晉城人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突出建設曆史文化名城這個主題,以生態、環保、宜居為出發點和歸宿,崇尚自然,追求優美的發展戰略,大力實施招商引資興市,狠抓工業強市,培育文化名城。如今,吃的是白麵大米,住的是別墅,高樓大廈拔地而起,鱗次櫛比,寬闊平坦的路麵平整美觀,雲杉翠綠布列道路兩旁。奧拓、夏利、桑塔納,紅紅火火一個一個地跑起來。如今,路是曲譜,車輛是詞,旅行如歌,唱在人們的心坎。古城變富了,變綠了,已是湖光山色交相輝映,花草樹木相映成趣,令人歎為觀止。晉城是鐫刻在太行山的史詩、翡翠,讓我們永遠地激情吟誦吧。
作者:劉德政
地址:陽城縣物資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