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頭的文化遺存實體也很豐富,除村中與山頂均建有“三教堂”廟宇外,村東的關帝廟解放後改為小學校,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啟蒙地。現新建的學校就在它的旁邊,倒是有點冷落了這位武聖人。村北的奶奶堂才是村中最早的宗教建築。門窗石料的石刻簡直精美絕倫。圖案以浪漫、誇張的手法,再現了遠古時代人與自然生動的真實畫麵,為難得一見的藝術珍品。值得一提的是堂前兩根石柱上的文字,圓形、方的、菱形變體,有的甚至不是文字,是圖形。記得小時候的我經常仰視半天,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無從解讀,難比天文。二零零三年春鬧非典,學校停課放假,閑來無事重遊舊地,經過仔細審視辨認反複分析研究,終於解讀出柱上的全部信息,兩根柱上的文字分別是:黃龍清靜俑,年輕師台象。開張米用寶,人現萬閑春。聯起來讀就是一首五言詩。此廟堂因地處偏僻背臨深溝,早已破敗失修,平時無人問津,故這些珍貴的文物能夠曆經無數劫難而完好保存下來,實乃幸事。
說到發展經濟,晉城的煤、鐵等資源仍然被列為老大,沒有根本性的突破。要發掘未開發資源,變“礦山”為“文化山”當為第一要務。我們應學習與借鑒外地發展旅遊的好經驗,把自己家門口的寶貝擺出來,亮一亮,重新包裝上市,把山資源變為山文化推出去。如前麵講到的尖首山與中國民俗的故事,女媧煉石補天處。假如借用山頂的三教堂,我們還可以作一篇大文章:三教堂佛、儒、道三教合一,本身就是“中外合資”,我們可以借用這一思路範圍再擴大一下,把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等集中起來,利用此山頭建成一個世界民族公園。以宗教為引線整合資源,以旅遊為龍頭彙聚太行,廣交世界各國友人,以倡導世界和平,和諧共處這一主題思想,共謀一個地球整體發展。這一篇文章做好了,對於中華騰飛、世界和平,人類與地球之和諧都是極大的貢獻。豈非不朽之盛事,開創新世紀文明之先河?
如今的莊頭,新開通的環城高速公路拉近了城鄉之間的距離,為加快經濟發展融入現代社會注入了新的活力,萬事齊備隻欠東風。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有人慧眼識珠,以資本運作方式傾力投入,莊頭的一個大發展、大跨越、大起飛、大繁榮的新時期就會到來。
願莊頭文化走向世界,光耀晉城,跨越發展,與中華民族同步騰飛,大步邁向充滿希望的未來。
完稿於2011年3月16日
作者:張會義
地址:晉城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