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阿拉套山
行遊新疆
作者:石豔梅
雲深不知處
綿延275公裏的阿拉套山像一道巨大的屏障,橫亙在博爾塔拉河穀的北麵,阿拉套山分水嶺隔開了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的領土。拭去曆史的塵埃,以往的歲月,16世紀初,阿拉套山這個地方就是遊牧民族哈薩克人較為集中的大本營。阿拉套是哈薩克語,黑白花山的意思。
我和一幫驢友前往阿拉套山徒步旅行。出發的時候,天氣陰霾,阿拉套山雲遮霧罩,皚皚白雪籠罩的山頂,隱藏在雲深不知處,愈發增添了幾分神秘。
領隊“牧羊人”帶領我們沿著庫庫塔爾溝穿行,這條牧民所謂的黑石頭溝,名字起得真是貼切。一路攀援而上,兩邊都是黑色的岩石峭壁,植被稀少,人煙稀少,再往前走,溝穀荊棘叢生,人跡罕至,幾株稀疏的野生楊樹,樹梢被來自阿拉山口的大風吹折了,稀稀落落無奈地下垂,長成很怪異的形狀,卻孕育著勃勃生機。
翻過山梁,雲霧縹緲處傳來狗叫聲,有經驗的驢友說,前麵有牧民。淺雪中的牧道曲折狹窄,像是任意拋灑在山梁上的一道道曲線,一路蜿蜒前行。在一處背風向陽的山窩窩裏,有牧民的“冬窩子”,它依山勢就地取材,用石頭壘成簡陋的小屋,粗糙的門扉向西,避開了從東麵阿拉山口吹來的風,從這裏看去,山那麵陰坡上高聳的雪嶺雲杉像一抹藍煙。
我們走進牧民的小屋,屋子裏的鐵皮爐子燃燒的牛糞火很暖和,環視小屋,摞起來的麵粉,用門簾遮掩著。收音機裏傳出男播音員的聲音,雖然聽不懂,但你能感受到現代氣息,山裏山外被一根看不見的無線電連接著。男主人放羊去了,女主人是不會輕易邀請我們這20多個人進屋的,再說,也坐不下。進來的幾個人圍著牛糞火爐烤火,跟她閑聊了幾句,知道她是從伊犁草原嫁過來的。她一邊回答我們,一邊給7個月大的嬰兒喂飯,小家夥長得很結實,穩穩地坐在鋪著地毯的炕上,一口一口吃著牛奶泡饢,讓我吃驚的是,這個“太泰”(哈薩克語中媽媽的意思)從容地用一個大搪瓷碗盛半碗牛奶,然後把饢撕碎泡在牛奶裏喂嬰兒,不像我們漢族媽媽喂嬰兒都用很小的碗,喂得很少。
山裏的牧民守著叢生的荊棘和大片大片的雲嶺雪鬆不砍伐,隻燒牛糞。“牧羊人”說,牧民把春天鮮嫩的青草當做生命的象征,忌諱拔除青草。幸虧他們沒有與時俱進,移風易俗,要不然,我們今天徒步阿拉套山隻能看見光禿禿的黑石頭了。
野生動物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