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旅遊管理專業“校·企·社”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設計(1 / 3)

旅遊管理專業“校·企·社”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設計

探索與思考

作者:羅美娟 張德鵬 張春慧

[摘要] 伴隨著旅遊經濟的快速發展與旅遊高等教育規模的持續擴大,我國旅遊人才的供需表現出需求持續旺盛而供給乏力的局麵。大量研究表明,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下的高校旅遊人才培養與業界人才需求的矛盾是此問題的重要成因。文章基於高校、旅遊企業與旅遊產業三者的協同創新,從培養目標、培養過程、培養製度、培養評價四個層麵及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保障條件等方麵,對旅遊管理專業“校·企·社”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創新設計。

[關鍵詞] 旅遊管理;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協同創新

[基金項目] 廣東工業大學高教研究基金項目(2013Y01);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建設項目;全國高職高等專科學校旅遊管理類教育科研“十二五”規劃課題(GLJKT)

[作者簡介] 羅美娟,廣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旅遊管理教研室主任,博士,講師,研究方向:旅遊管理、旅遊高等教育,廣東廣州,;張德鵬,廣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企業管理,廣東廣州,;張春慧,廣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旅遊管理教研室副主任,博士,講師,研究方向:旅遊規劃,廣東廣州,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23(2013)05-0076-0006

改革開放三十餘年來,我國旅遊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並持續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國家旅遊局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全年我國共接待入境遊客1.35億人次,實現國際旅遊(外彙)收入484.64億美元;接待國內旅遊人數26.41億人次,收入19305.39億元人民幣;中國公民出境人數達到7025.0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2.4%;旅遊業總收入2.25萬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20.1%。①持續快速發展的旅遊業對旅遊人才的供給數量和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有的數據顯示,到2011年末,全國共有高等旅遊院校及開設旅遊係(專業)的普通高等院校1115所,在校生59.98萬人;中等職業學校1093所,在校學生48.34萬人。兩項合計,旅遊院校總數2208所,在校學生為108.33萬人。而《中國旅遊統計年鑒2011》數據顯示,2010 年旅遊業僅直接從業人數就達185.8225萬人次。②這些數據一方麵顯示了旅遊行業人才的供給與需求存在巨大的數量缺口,而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則在於國內旅遊院校培養出的學生行業內就業非常低。據調查,全國旅遊專業本科畢業生在行業內就業的人數比例一般僅在15%~25%之間,兩年後仍留在旅遊企業工作的還不到20%。③對此,多數學者將其歸因於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所導致的院校旅遊人才培養與業界人才使用的矛盾(馬勇、魏衛、鄧念梅,2008;闞如良、宇飛、胡春梅,2010;何建偉、趙新建、章牧,2010;鄭向敏、範向麗,2010)。因而,旅遊教育界與產業界一直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著持續的改革與創新探索。在中國期刊網中對“人才培養模式+旅遊”進行主題檢索,截至2013年2月28日11:00,共有相關文獻1138篇,對“人才培養模式+酒店”進行主題檢索,共有相關文獻367篇,可見相關議題的研究文獻頗豐。

國外學者紐曼(2001)曾指出,“從組織成長的角度看,學校內外部合作是學校成功的必要條件”。2012年3月,教育部下發的《教育部關於全麵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幹意見》明確將“推進協同創新”作為落實全麵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並進一步指出要“探索建立校校協同、校所協同、校企(行業)協同、校地(區域)協同、國際合作協同等開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2012年5月7日,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召開的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簡稱“2011計劃”)工作部署視頻會上指出,“2011計劃”重在推動高校“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之路,促進內部資源和外部創新力量的有機融合,大力推動協同創新,為全麵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更好地服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重要貢獻。可見,將協同創新作為全麵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已在宏觀政策層麵達成一致認同,而在微觀的操作層麵如何實施則是需要學術界與產業界共同探索的問題。

基於上述背景,本論文以旅遊管理專業與旅遊產業的共同發展為導向,從高等學校、旅遊企業與旅遊產業共同發展的角度,對旅遊管理專業“校·企·社”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創新設計。

一、旅遊管理專業“校·企·社”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基礎

德國理論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Hermann Haken,1995)將其確立的協同(Synergetics)定義為一門關於“各類係統的各部分之間互相協作,結果整個係統形成一些微觀個體層次不存在的新結構和特征”的學問。簡單來講,“協同”即是指係統內部,要素與要素、要素和係統整體之間,以及係統與係統外部之間的聯係與相互作用,它們之間存在的有序架構、溝通合作使得整個係統創造出新的價值,從而獲得原來分散個體簡單彙總所無法達成的效果。而協同創新可以理解為“實現創新的組織方式”——通過加強係統內部,以及係統內外部的溝通、交流、合作,構建其有序架構,更為高效地實現創新。①

在宏觀政策的指導下,教育界對協同創新在高等教育中的落地推進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在中國期刊網中對“高校+協同創新”進行主題檢索,截至2013年3月1日11:00,共有相關文獻98篇,研究者一致認同協同創新是高校人才模式創新的重要途徑,並對各種創新模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唐陽,2012;朱顥東、李紅嬋,2013;葉仕滿,2012;李道先、羅昆,2012)。

教育部和財政部2012年3月發布的《教育部財政部關於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中指出,協同創新的平台與模式構建包括四個麵向,即麵向科學技術前沿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麵向行業產業經濟發展的核心共性問題;麵向區域發展的重大需求;麵向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迫切需求。從當前旅遊產業發展、旅遊企業需求及高校旅遊管理類人才培養的特征來看,旅遊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主要涉及學校(旅遊管理專業)、企業(尤其是旅遊企業)、社會(旅遊產業)等主體,主要解決“麵向行業產業經濟發展的核心共性問題”,這三者之間的協同創新結果將直接影響旅遊管理人才的培養效果與旅遊管理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據此,本文提出旅遊管理專業“校·企·社”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