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與失的智慧
寫作夢工廠
作者:陳體迅
自古以來,但凡患得患失者均沒有好的結局,若不是以悲慘收束人生,便是懷著遺憾黯然離世。而通曉得失之道的智者,則異於是。孔子看淡得失,傳道授業於各國之間;孟子知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便舍小利而取大義;莊子勘透凡生,為後人留下意出塵外的故事。此三者,最終流芳百世,千古留名。
何謂得與失的智慧?
得與失的抉擇自古有之。古人言,得失之道即聖人之道。麵對得失,心懷淡然,意在付出不求回報。“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飄零衰敗的落紅用生命的最後一絲綿薄之力化作春泥,它的淡然令人肅然起敬。試想,我們是否隻問付出而不求回報?正如史鐵生去世後,捐獻遺體器官,這樣的行為不正是參透得失之智嗎?他看淡一切,為世人獻身,他的精神將永垂不朽,直至永恒。
得與失的淡然是史鐵生所煥發的智慧之光,也是劉偉所彈奏的豁然之曲。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流傳至今的成語隱含著一個深刻的哲學:如果不能持有豁然的心態看待失去,那麼你便會與獲得擦肩而過。中國達人劉偉從小失去雙臂,麵對失去他高喊:要麼精彩地活著,要麼趕緊死去。他用生命詮釋了得與失的智慧,麵對失去,他不氣餒,不放棄,堅持夢想看輕失去,換來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何謂得與失的智慧?
得與失總在微妙轉化。莊子一書中的博弈者正是過於在意黃金,背負上了無形的壓力,而大失水準;倘若以瓦盆為注,無謂得失,技藝便發揮得淋漓盡致。
超越得失,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通達,豁然麵對人生的風雨操場,隻為曾經的全力付出而倍受欣慰。或許在不經意之間,你的“失”會成為你的“得”。此之謂得失之智也。
人生的得失猶如偌大的棋盤,做執子抑或通子在乎博弈者的心態。隻有看淡得失,攜著豁然,洗盡鉛華,我們方能乘風破浪,浪遏飛舟!
[評 點]陳勇
這是一篇審題精準的議論文。文章首段準確解讀了材料中博弈者“發揮得淋漓盡致”和“大失水準”的原因,接著通過孔子、孟子、莊子的正麵事例,推演出“得與失的智慧是看淡得失”的論點,而後以“何謂得與失的智慧”的發問展開議論。論證方麵比較嚴謹,是一篇中規中矩的議論文,但所舉事例有些陳舊,若在考場上能選取新鮮素材,這類文章亦能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