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

寫作夢工廠

作者:宋怡

在廣東生活了八年,記得最清楚的還是那清朗悠長的吆喝聲。

讀小學時,似乎有永遠用不完的精力。那會兒,每天早上天還沒亮我就早早地起床,然後偷偷摸摸地跑出門去砸別人家的大門,攪擾人家的美夢。然後,和被吵醒的幾個朋友勾肩搭背地上學去。

那時在一個小鎮上讀書,去學校要穿過一條條彎曲的小巷。我們的樂趣便是在天還灰蒙蒙的時候在錯綜複雜的小巷中穿來穿去,尋求那種叫做“自由”的刺激。起得早的除了我們幾個頑皮的“學子”,還有那些為了生計不得不早早起床的小販們。他們常常是帶著袖套,穿著圍裙,推著一輛老舊的單車——走街串巷地吆喝:

“鬆——糕,白糖糕,梨——花——糕——”

中氣十足。

在清晨寂靜的小巷中,單車垂下來的油漆剝蝕的鏽鐵皮在地上刮劃的“刺啦刺啦”聲為那一聲聲悠長的吆喝伴奏著,為寂寞的清晨奏響了一支歡快明朗的小曲。

除了瞎竄小黑巷,我們幾個頑猴兒的又一樂趣便是跟在小販身後,嘻嘻哈哈地模仿小販的音調吆喝。隻是上了中學後,那樣的吆喝聲便再也沒聽到過了。

回到家鄉後,竟能再次聽到熟悉的吆喝聲。

家鄉沅陵的吆喝聲比廣東小鎮上的吆喝形式多得多。最常見的是開著小貨車賣西瓜的:

“涼水井西瓜,一塊錢一斤!不甜不要錢,好——甜好甜啊——”

每回聽到都會忍俊不禁——炫耀似地吆喝自家西瓜便宜得隻要一元一斤,又信誓旦旦地保證西瓜絕對甜,最後還拖長聲音來了句“好甜啊——”。怎麼聽都像小孩子向別人炫耀自己的糖果是最好吃的。

這“王婆賣瓜”倒也“自賣自誇”得可愛。

還有路邊賣玉米的:

“東北包穀甜——又——香——”

“甜又香”三個字被小販拚命拖長了聲音來吆喝,極力向別人誇耀自家玉米的優點。孩子們創意無限,為小販補上了下一句“小孩兒吃了保健康”。聽著這樣的吆喝聲,嘴裏嚼著甜甜的玉米,也會令心情舒暢。

最愛的還是賣甜酒的小販:

“甜——酒,小缽子甜酒——”

樸實無華的詞語,既不誇耀又不叫賣,隻是用那清清朗朗的聲音極為技巧性地吆喝著。

每次聽到賣甜酒的吆喝聲,我都會跑上去買上一小碗,也不知到底是愛這酸酸甜甜的酒,還是隻享受那像唱曲兒一般的質樸的吆喝聲了。

小巷瓦房被推平,蓋上了二三層樓的鋼筋混凝土小樓房。家鄉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高興,卻也因那被水泥掩埋的記憶而悵然若失。

隻願多年後,還能聽到街上小販們親切而韻味十足的吆喝聲。

[評 點]曾慶培

一聲聲“吆喝”傳達出的是異彩紛呈的民俗,是讓人倍感親切的鄉情,是讓人緬懷不已的童趣。小作者以細膩的筆觸、精簡的文字再現了家鄉小鎮的一道獨特而又極易被人忽略的風景。擷取材料之匠心,表現角度之精巧都值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