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帥,您可算來了!”
錦州城北城門,何可綱率領張存仁等大大小小十餘名將領躬身而立,迎接剛剛從寧遠趕來的祖大壽和吳襄一行人。
祖大壽和吳襄本來是受孫承宗之命前來解錦州之圍的,走到半道才知道錦州之圍日前已解。不過既然已經出發了,當然不可能就這樣返回,何況孫承宗還讓祖大壽率兵駐紮在錦州與大淩河一線,以增強錦州前線的防守兵力。
吳襄本來還有些提心吊膽,不知道要如何才能擊敗清軍,以解錦州之圍呢,這下好,自己還沒到錦州,韃子就退兵了,這懸著的心算是放下來了。
祖大壽騎著一匹高頭大馬,盔甲鮮明,威風凜凜,頻頻朝前來迎接他們一行的錦州守軍將士揮手致意。
宣德五年,寧遠城(今遼寧興城)築成當年,原籍安徽的軍官祖慶率全家老小遷居至此,世代繁衍,世襲明朝寧遠衛軍職並不斷提升,成為寧遠望族。
這個祖慶就是祖大壽的祖上。祖大壽於泰昌元年為官,授職靖東營遊擊,曾被經略熊廷弼上奏表彰。天啟元年為廣寧(遼寧北鎮)巡撫王化貞部屬,任職中軍遊擊。
天啟三年,孫承宗和袁崇煥修築寧遠城牆,祖大壽負責寧遠城工程,將城牆加高增厚,加強防守功能。此後,祖大壽便一直跟隨袁崇煥鎮守遼東,常駐寧遠,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聲名顯赫。
崇禎元年,明朝任用袁崇煥督師遼東。同年農曆六月,祖大壽升為遼東前鋒總兵,掛征遼前鋒將軍印,駐守錦州。
皇太極打錦州、寧遠不下,便改變了戰略,於崇禎二年農曆十月率十萬大軍從蒙古方向攻入長城,一直打到北京城下。
當時,明朝軍隊主力都在山海關外布守,袁崇煥急率祖大壽馳援北京城,並在廣渠門外與皇太極展開激戰。孤軍深入的皇太極怕袁崇煥與北京城內外合擊,不得不撤軍而走,臨走時布下反間計。
崇禎皇帝將袁崇煥下獄問罪,祖大壽既寒心又憤怒,率部東走,崇禎皇帝無奈之下讓袁崇煥寫信招回祖大壽,孫承宗也遣使撫慰,請祖大壽立功贖袁崇煥之罪,祖大壽便又回到了關內,並於今年春在孫承宗的指揮下收複了灤州、永平等地,駐守寧遠。
此番錦州被圍,祖大壽奉命救援,本來還以為將有一場惡戰,沒想到卻迎刃而解,不禁心情也甚是舒暢,看著何可綱笑道:“可綱,咱們弟兄幾個又重聚了哇!”
“是啊,自四月在永平一別,可綱已經有幾個月沒見到祖帥了,祖帥身體可好?”何可綱也笑著道。
“嗯,還好,咱們都是粗漢子,上次那點小傷算得了什麼。”祖大壽在收複永平之戰中左肩曾中了敵軍一箭,經過幾個月的恢複休養,早已無恙。
祖大壽在何可綱、張存仁等人的陪同下策馬進入錦州城,來到中軍大營。祖大壽的弟弟祖大樂、祖大成,家將祖寬,長子祖澤潤、次子祖澤溥,四子祖澤清等一眾將領均隨行進入,他們所帶來的九千兵馬和吳襄所率兩千部卒均進駐錦州兵營歇息。
祖大壽毫不客氣的在大營議事軍帳主位坐下,何可綱和吳襄分坐左右,其他諸將也分兩列坐下。
祖大壽環視了一眼眾將,忽然感覺有些不對,仔細看了一下,說道:“天祿呢?這小子,我來了怎麼也不見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