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離自率領平陽軍進駐大淩河城後,便安排眾將嚴守城牆,並盡快修複被炸毀的城門城牆,嚴防韃子再來。
另外韃子的首級也命人用石灰醃好了,趕緊送到京師去報功。剩下的屍身則全部運到城外空曠處統一火化,以免滋生瘟疫病毒。
至於明軍陣亡將士,墨離則命人在大淩河城西南十裏的高崗上,修建了一個墓園,全部安葬在墓園裏。
本來,中國人講究葉落歸根,死後也要回故鄉安葬的,但由於這次陣亡將士達到一萬多人,而且都是來自天涯海角,如果要運屍回去安葬的話,無疑將是一項十分浩大的工程。
而且,現在天氣雖不炎熱,但路途遙遠,而且有些將士根本就找不到家鄉在何處,家裏還有何人都不知道,要想全部都運回故鄉安葬極為困難。
後來墨離和丘禾嘉等人商量過,決定就將將士們安葬在大淩河城邊,他們也是為了保衛大淩河城而犧牲的,將他們安葬在大淩河城邊,這樣也算是對他們的一種紀念,讓他們可以繼續守護這座城,這片他們為之灑下熱血的土地。
北京,紫禁城。
窗外雨聲瀟瀟,這一場陡然而至的秋雨讓空氣中有了一絲絲的涼意。年輕的天子苦悶地站在禦書房發呆。
遼東戰事日益糜爛,讓崇禎憂心如焚。祖大壽被圍大淩河城已經兩個月了,明軍前後組織了四次救援,卻一次敗得比一次慘,尤其是最後一次由兵備道張春指揮的四萬大軍,居然全軍覆沒了,這下連被崇禎倚為巨擘的孫承宗也無法可想了,又氣又急,竟然病倒了,目前正在山海關調養。
崇禎自大淩河戰事爆發以來就一直寢食難安,企盼著朝廷兵將能夠解了大淩河城之圍,捍衛遼東門戶,拒敵與千裏之外。
然而每次聽到的都是兵敗的消息,崇禎心裏十分苦悶,常常於深夜獨自一人前往太廟,靜靜地跪伏在祖宗靈位之前,祈求祖宗保佑大明的江山基業不至於崩壞,祈禱上蒼,天佑大明。
可是,自從前幾天傳來張春兵敗被俘的消息後,崇禎的心真的是涼了又涼。張春率領的這支朝廷大軍是他眼下所能抽調出來的最精良的一支兵馬了,現下關內流賊四起,到處都有亂民起事,各州府忙於撲滅農民起義尚且自顧不暇,現在張春也全軍覆沒了,如何還能調集到更有力的大軍來救援祖大壽部?
朕自登基以來,一直兢兢業業,如履薄冰,殫精竭慮想著中興大明,恩澤萬民,恢複太祖、成祖時的四海升平萬邦來朝的鼎盛榮耀,可是父兄給自己留下的卻是一副爛攤子,朝中是一片烏煙瘴氣。
沒有賢臣良將的支撐,朕隻能一切靠自己,不斷的激勵自己要勤政愛民,絕不能耽誤國事,試圖以自己的勤勉力挽狂瀾,再造盛世。
可是兩年過去了,國家的情形卻非但沒有往好的方向發展,反而變得更加壞了。大明的敵人由一個東虜變成了兩個,讓人痛心的是,那第二個敵人卻是自己曾經的子民。
想到這裏,崇禎忍不住仰天長歎,蒼天,你為什麼不派給朕一個良將,撐住遼東半邊天呢!
崇禎煩躁不安的走來走去,忽然想起先兩日高起潛自河曲監軍回來彙報說起的事情,那日高起潛曾說平陽剿匪總兵墨離已經率部下三萬平陽軍奔赴遼東,前往救援祖大壽部,不知此時戰況如何了?崇禎心裏不由又燃起了一絲希望。但想到張春四萬大軍都完蛋了,這個墨離難道還能給自己帶來什麼天大的驚喜麼?
忽而又想起,高起潛還說了一件事,當日墨離率軍出征的時候,並未接到朝廷的調令,而是私自決定出兵遼東,隻是後來在半途才遇到朝廷使者的。
這個墨離,還真是有些臭脾氣,當初言稱聽調不聽宣也罷了,如今又私自調動軍隊千裏奔赴遼東,這未免也太有些自以為是目中無人了。哼!畢竟是袁崇煥那蠻子一手教出來的,這牛脾氣,幸虧他現在奔赴遼東打的是韃子,要是他的目標不是韃子,而是直奔京師給自己來這麼一出......崇禎不敢再想象下去。
正在心煩意亂愁腸百結之際,忽然門外小太監吳元英快步走了進來稟報道:“啟稟萬歲爺,曹公公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