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當局者迷,後來者說(1 / 1)

by 八月長安

高一臨近結束時,班主任將她上一屆帶過的班級考入北大的兩位學姐請回來給我們做分享。其中一位是上一年的文科狀元,大家都對她充滿好奇,彼時我們正在文理分科的十字路口,她的話理應更有分量。然而這位學姐全程抱著胳膊站在講台邊,無論老師怎麼循循善誘、活躍氣氛,她也隻是偶爾笑笑,撥弄著手腕上的粉色水晶手鏈。

倒是另一位學姐有問必答。我們的問題層出不窮,透出滿滿的功利:問文科理科哪個好、問大學讀什麼專業比較好、問當初她每天學習到幾點鍾……歸根結底,都想得到一條前輩校準的金科玉律,讓我們這些十六七歲的孩子可以“少走一些彎路”,早日成為贏家罷了。

人生有千百條道路,一萬種結局,在那時的我們眼中,總逃不脫冷酷的“快、慢、好、壞”四個字。偏偏我們這種孩子反而是家長老師心目中最為懂事的那一群,殊不知,不過是更致命的幼稚罷了。

學姐也不否定我們,隻是俏皮一笑,歪著頭十分認真地背誦道:“我記得紀伯倫說過一句話,青春和關於青春的知識不可兼得,當我們最終懂得青春應當如何度過的時候,我們卻不再擁有青春了。”

所有人都懵懂地看著她,半晌,轉而去問沉默的狀元學姐,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是不是真的那麼厲害啊?

回想起來,簡直愚不可及。

不久後我聽說,狀元學姐的低落也是事出有因。她在那個狀元雲集、競爭激烈的學院裏勉強隻能徘徊在中遊,羞恥心作祟,自然不肯大言不慚地對著學弟學妹們傳授什麼“人生贏家”的經驗之談。得到這個消息時我站在陰涼的走廊裏,透過許多年前的漆紅雕花大窗看著驕陽下的操場,一種奇異的感覺充盈胸口。

我一度覺得像她一樣就能收獲滿滿的幸福。她是我們的範本,不曾有過一點差池,謹言慎行,金榜題名,完全沒有煩惱的必要。然而如果“正確”“好”“快捷”真的能夠讓我們感到滿足和快樂,她又為什麼沉默呢?

直到我自己幾乎完全複製了這位學姐的道路——金榜題名,進了她所在的學院,成為了下一屆學生心中的範本……我才懂得她那一刻的感受。大多數好學生的青春像是一盤不斷在升級的遊戲,沒有通關的那一天,幸福感是旁人臆想出來的,真正將你深深浸泡的,隻有惶恐和疲憊。很少再有人聽說學姐的近況,聽說她有了一份不錯的工作,但在某些人心裏,這也屬於“泯然眾人”——大家對偶然考第一的狀元們總是有種強人所難的期待。然而不知怎麼的,我很肯定,她此刻一定很幸福。

當青春終於過去,她和我,一定都明白了青春應該怎樣度過。

無怪乎沒有人教導我們該怎麼做才是“好”,真正對青春有所反思的人,都會明白,十字路口一秒鍾的遲疑都可能建造出一個平行世界。恣意張揚通向輕浮和後悔,也通向燃燒和充實;內斂務實通向踏實和成就,也通向麻木與虛無。鮮活的人和鮮活的生活,無從指導。青春從不是一條筆直的跑道,而是無數可能性、無數分叉所鋪就的草原,我們在草原上用足跡占位,如果不走彎路,又怎麼可能回到原點,圈出自己的那一方土地。

居經緯曾經和我開玩笑說,這本書可以命名為學渣的奮鬥史(此處我記不清了,也許不是奮鬥史而是泡妞史,你自己修正哈)。在許多人眼中,他稱自己為學渣,恐怕是寓褒於貶,純屬找揍。但我想,在他心裏也有學渣的一點點苦惱與自嘲,否則文字不會如此清透又紮實,既有正當青春者的俏皮,也浸滿屬於過來人的慧黠。

文章憎命達,心中有苦的人,更容易寫得甜。

人生是龐大的相對論演繹史,那些看似顛撲不破的真理,換一個坐標係,或許瞬間便會崩塌。然而說了這麼多,依然擋不住年輕目光中的熱切,他們仍然在前輩的苦笑中尋找答案,青春究竟怎麼度過才不算是浪費?

青春就是要浪費的。

在浪費中明白自己的渺小,在浪費中徹底領悟生命的龐大和不可預測,這樣才能在隨之而來的中年和老年時光裏站穩自己的坐標,不被生活的洪流裹挾而下。

你總要先燃燒白日的灼灼驕陽,然後才能守住永恒的萬古長夜。那些暗夜裏閃爍的星光,便是遠去的青春送給你的渺遠光芒,永久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