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策略(2 / 2)

內鬥有死灰複燃的跡象,阿密特趕緊勸和:“拜托,槍口一致對外,別真動了殺念。”

咳咳,老酋長咳了兩聲,手拄拐杖邁出幾步,用轉移話題的方式化解僵局:“阿密特,族裏論武力克羅山居冠,論智力當屬你最高。你來說說看,這場仗怎麼贏?”

阿密特把手比向一脈,道:“有他在,我怎敢班門弄斧。來此的路上,我已經把敵我雙方的優劣情勢全講給他聽了。我高度認同一脈先生——他是此戰的‘最後王牌’。”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於初來乍到的少年,且看其貌不揚的他有何高見?

這下,一脈感覺自己就像在黑暗舞台上被打了聚光燈的小醜,隨時都有遭人取笑的可能、被扔鞋子的危險。他先送了阿密特個白眼,才借坡下驢,接下這頂“高帽子”:“我今年24歲,最恨也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早知道當初就聽你的’。

“可能跟我長的挫有關係吧,我過去超不受待見,發言全讓人當耳邊風。可事後自責者居多。假使不曉得我不值一提的名號,各位大概也會把我轟出去。說這麼多,無非是想博個信任——我不賣後悔藥。”

聲明後,他不負眾望地說出了心中謀定的計策:“戰爭首先講求資源物力,‘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此乃古今兵家之要領。若論軍備物資,我方遠不如敵軍,可要說對地域的熟悉、對自然資源的掌控,敵方無疑遜於我方。

“故而,我們當揚長避短,把作戰的重點放在對地域和資源的運用上。在這方麵你們保準比我了解,要爭取做到讓阿斯瑪平原的所有動植物參與此戰。關於如何安排分配、製定詳細計劃,由你們定奪。

“再者,盡管我軍首戰告捷,可就目前形勢而言,仍是敵強我弱。因此,我軍須以‘守’為第一要務,實行‘後發製人’策略。

“就先前兩軍的那場戰役來看,敵軍死戰氣勢突出,我認為距他們發動總攻的時間已經相當之近。我方當時刻警戒,提前做好生死決戰的準備。

“來此之前,我聽阿密特說過,敵軍主將泰虎·阿巴安曾空投藥物救治青族民眾。這項舉措,足可體現此人剛正的作風。而獻此毒計並付諸行動者,我推測會是政府軍的參謀總長泰迪羅賓。根據前索卡爾文化大臣司徒冠提供的可靠情報,此人陰險毒辣,做事一向不擇手段,須謹慎提防。

“揣摩過敵方將領個人性格的不同之處,我料,倘若敵軍發動總攻,定以泰虎為‘正’,羅賓為‘奇’。依照泰虎目前在政府軍的地位以及其人的做事風格,免不了率領主力正麵進攻。

“是時,我軍可用‘圍魏救趙’之計,避實就虛,斜取敵軍大本營,毀掉其軍需物資,令他們退無棲身之地,戰無儲備軍糧。此計若成,敵軍必定潰敗無疑。

“參謀長泰迪羅賓善使奇謀詭計——戰爭中的‘奇襲’常用於敵後,以達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要對付此人,我軍應把主力安排在後方,斷其邪念。”

起初心存懷疑、麵有不屑的若幹青族首領,逐漸打從心底的恭敬折服!他們全都豎起耳朵,聚精會神地聽講。

一脈又一字不落地複述了有關政府軍各大將領的資料,表明他對其性格掌握的可信度,而後補充道:“我們三人乘飛鳥到此時,我曾鳥瞰地形,發現鄰近大營有座山穀。此穀是連接我軍首尾兩端的必經之道,足可扼製我軍咽喉要害,乃兵家必爭之地。

“倘若敵軍占領此地,即可切斷我軍前後聯係,將大軍一分為二,再分而殲之。可以這麼說,敵我兩方誰先控製此穀,誰就能占據先機,掌控全局,從而決定勝負。”

聽完獨臂少年的一席精妙剖析,青族首領莫不驚歎他的智謀,對其另眼相看!

“無論戰局分析,還是計謀運用都稱得上絕佳。”巴罕至誠至敬地推崇一脈,“先生方才說的那個山穀名曰斷頭穀,也確實是關鍵要地。不過,既然此穀險要,敵軍必派強手來襲,我方該由誰出戰才可勝任……”

“若能取得青族英雄信任,一脈願親赴此穀,不勝不歸。”他毛遂自薦。

“我願以全族身家性命相托,先生務必鼎力相助!”巴罕激動得拋掉拐杖,顫抖地雙手大力握住一脈的手掌。

“一脈定不負青族人民所托。可是,這‘圍魏救趙’之計,又該由誰前去執行?”

“我去。”克羅山一肩抗下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