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人魏暄認識,是他父親的人。雖然他的話很溫和,也是建議,但是聽到魏暄耳中卻特別的刺耳。反觀其他人,他們的眼中都是讚同,這個認知就更加讓魏暄火冒三丈。
魏暄冷笑道:“怎麼,你們覺得你們的本事比我夫人更厲害咯?哈哈哈,真是笑話!”
“我家夫人執掌魏家軍後勤,這半年來魏家軍的所有糧草均是綠柳山莊提供。各位大人,說這話的時候想想你們今天早上吃的米糧哪裏來的。”
對糧草感觸最深的就是武將,想著這半年來他們從來不操心糧草的事情,所有的一切後勤都被綠柳山莊的管事們安排的妥妥當當,可是剛才他們竟然還質疑夫人。這根本就是忘恩負義的真實寫照。武將們忍不住低下頭,對剛才的事情愧疚無比。
“還有,我記得我們打下來的城池都是夫人安排人治理的吧。一個個自詡治世之才,可惜都不願意放下自己的身段治理小縣小鎮,似乎那些地方就裝不下你們,也施展不了你們你們的報複似的。你們既然那麼厲害,吳城的水澇你們怎麼不請纓呢?做事不行,耍嘴皮子功夫倒是利索,我看你們是讀書讀回去了,忘了什麼叫君子之道。”
下麵的一個個都低下頭,不敢說話。魏暄說的並沒有錯,魏暄帶領的這一路人馬,所有的糧草和軍需都是綠柳山莊提供的,他們的夥食就是和平年間當兵都沒有這樣好的日子。沿途占領欽州後,地方官員有投誠的可以用的,但也有一些死了或者跑了的,讓很多地方完全沒有負責的官員。
這些官員雖然職位不大,但是沒有了他們,治理一地卻又是困難。這時,綰綰推出了天麓書院的學生。這些學生雖然年紀不大,寫文章估計也沒有很多文人好,但是他們在天麓書院的三年學到了很多東西,對很多民生實用的東西非常了解。這樣的人才治理縣鎮是再好不過了。有了他們,魏家軍是能從根本上蠶食欽州的土地和百姓,而不是用武力讓百姓口服而心不服。
官員的吏治是一方麵,另一麵,綰綰借著魏家軍占領城池的武力支持,想在在欽州一些合適的地方推廣她的高產作物,比如紅薯,土豆還有玉米。東西的來處魏暄並不問,但收到這個份禮物,魏暄的驚喜完全不能言語。不過,出於各種考慮,魏暄並沒有把這些東西全部推廣開來,隻讓一些完全掌控的地方試著種植這些作物,看看能不能全國推廣。
高產作物被限製在一定的人口中,不過欽州水利的改造,魏暄卻並不避諱。欽州是水鄉,河道水道眾多,滋潤周圍良田,提供方便交通的同時,每年發水的時候出現的水患也是讓欽州曆任長官頭疼的事情。魏暄打敗欽州郡指揮使和郡守後,就留下不少俘虜。這些人不能殺,殺了壞天和,也給以後的對手不好的印象,知道沒有活路,他們就會破釜沉舟。這些人也不能放,誰知道他們中間有沒有一門心思完全衷心郡守或者郡指揮使的人,放了他們完全就是給魏家軍製造敵人。
俘虜不能殺也不能放,還不能全部關在一起,每天必須給他們吃飽飯,免得出了意外,有礙於魏家軍的名聲。這樣耗心耗力的工作魏暄很想撩擔子不幹,可是隻能想想。最後還是綰綰給他出了一個主意,讓他把這些俘虜弄出修欽州郡的水利工程。
欽州什麼都好,就是太容易發發水,新修水利河道是魏家軍收攏人心的一個好辦法。用魏家軍的人根本不可能,所以綰綰就打起了那些俘虜的主意。一部分俘虜打散並入魏家軍,一部分俘虜被魏家軍拉到指定地點,開始修河道。這樣不僅能給這些人找到事情,也能讓他們累的沒有其他心思。
至於修的河道是哪條……綰綰請了張憲出馬,帶著天麓書院的學生實地勘測了欽州郡的地形,同時詢問了交好的商賈,最終綰綰向魏暄提出新建溝通南北的大運河。這條運河從最南邊的泉州到最北邊的遼州,溝通沿路幾十條江河,必將成為未來溝通南北的要道。同時,知道北方比南方缺水,綰綰就想弄出一條古代的南水北調工程,利用運河將南方多餘的水調到北方去,緩解南方的洪澇和北方的旱情。不過這個是一個技術活,對綰綰這個要求張憲沒有馬上答應,反而去信給了一些有同樣本事的朋友,希望他們能夠過來幫忙,共同完成這個驚天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