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李白送別詩的藝術特點
錦繡藝術
作者:張耀元
摘要:眾所周知,李白是我國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創作極具想象力,語言自然流轉,詩風豪邁,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色彩。送別詩是中國古代詩歌創作中常見的文學題材,而李白的送別詩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具有極高的思想和藝術價值。本文對李白送別詩的藝術特點進行淺要的分析,使大家感受到這位浪漫主義大詩人詩歌創作的魅力所在。
關鍵詞:李白;送別詩;藝術特點
送別詩是我國古代詩歌創作中比較常見的文學題材,常常用來表達與友人惜別的離愁別緒。我國古代詩歌創作曆史悠久,數目眾多,送別詩也是多種多樣。李白作為唐代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送別詩也是李白詩歌創作的主要題材之一,大約能占李白詩歌創作總量的六分之一。我們通過對李白送別詩的研究,不僅能夠體會到這位大詩人的內心離愁別緒,而且能了解到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因此李白的送別詩具有極高的鑒賞研究價值。
一、李白送別詩的功能多樣化
1.李白送別詩的交際功能
李白送別詩最明顯的一個功能是交際功能,通過抒發送別時的離愁別緒,體現出李白麵對不同人物時的不同情感[1]。李白送別詩的一大情感就是在詩歌創作中表現出來的哀婉淒傷之情,體現出在送別時的悲傷痛苦的心情。在古代,人們一般把離別視為人生中的一件缺憾,創作出來的詩歌充滿淒慘、悲涼的情感,李白的詩歌創作也不例外。例如,在李白《送楊燕之東魯》一詩中寫道“因君此中去,不覺淚如泉”,可見李白在送別友人時悲傷淒切的痛苦之情。當然,李白送別詩不僅僅局限在這一種類型,也有不少一反常態,具有積極樂觀、昂揚向上的激昂慷慨之情。例如,在李白《送張秀才從軍》一詩中寫道“當今千古後,麟閣著奇勳”,體現出在送別友人時,對友人激勵,希望友人建功立業的情感。此外,李白的送別詩中還有一種類型,那就是對朋友的勸勉慰藉之情。例如,在李白《送竇司馬貶宜春》一詩中寫道“聖朝多雨露,莫厭此行難”,充分表達出對朋友的慰藉之情。
2.李白送別詩的言誌功能
李白是一個有抱負,具有積極進取心的人,但同時李白也是一個具有高度理想化心態的人,這兩者之間在李白身上體現出了悲劇性的自相矛盾的現象。在天寶二年,李白被賜金放還,產生了避世的思想,並將這種思想體現在送別詩中。例如,在李白《送蔡山仙人》寫道“我本不棄世,世人自棄我”,充滿了詩人的悲憤之情,這首詩充分體現出了李白情緒上的變化。這首詩全篇絲毫沒有對朋友的送別之意,而是體現出對現實的憤恨和對田園歸隱的向往。再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一詩中,李白借送別之意在抒發自己的懷才不遇,此詩氣勢豪邁,將個人情感表現的淋漓盡致,是一篇佳作。
3.李白送別詩的詠史功能
李白送別詩多種多樣,還能體現出詠史的功能。例如,在李白的《送祝八之江東,賦得浣紗石》中寫道“西施越溪女,明豔光雲海”,就是對曆史進行照應,寫西施的美麗動人。通過對友人離別前和離別後景物的不同,來突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而前文對曆史的描寫,能夠加深對離別之情的內涵,使詩歌創作具有曆史的厚重感。
二、李白送別詩的意境和意象
1.山意象
李白送別詩中,山意象出現較多,山意象一般可以代表多種情感內涵[2]。比如,在李白詩歌《送友人》中寫道“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這裏的山隻是客觀存在的事物,而沒有很深的情感,隻是送別友人時的一景。對於李白的有些詩,山不僅僅是客觀存在的事物,而是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內涵,此時的山是阻隔之山,更加體現送別友人時的惆悵之意。比如,在李白的一首詩中寫道“秦雲連山海相接,桂水橫煙不可涉”,此時的山明顯不單單是山,而是李白和友人之間的阻隔之山,通過山的描寫,更加突出送別友人時的不舍和惆悵。有一些詩歌中,山還有另外一種內涵,那就是隱逸的思想,體現出與世無爭,想要歸隱大自然的思想。比如,“綠蘿長不厭,卻欲還東山”,這句詩就隱隱看出詩人想要隱居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