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章:聖(1 / 2)

老人望著書放,書放也看了一眼老人,他們的氣氛有些微妙的凝滯,書放不話,老人就靜靜地立著,他們的目光都落在了院落裏。

高空中,清涼的風微微襲來。

書放的目光清亮,但是眼眸中一抹沉靜卻是抹不去的。

“你比我想象的要簡單的多,同時也複雜得多,我當初是沒有看出來你是善是惡的。”

書放著,看著老人道:“你這次來,肯定不隻是為了讓我看這些東西的吧?原因?還有交代?”

老人的眼中悄然地閃過一抹光,合於道的黯淡,因此光亮。書放微微抿唇,神色有些肅穆。

書放自然地聽聞著老人的言論,當老人,雲在和烏戰鬥之前,還有過一番議論的時候,書放在意的並不是他自己有沒有聽到他們議論了什麼,老人是否要少一番功夫什麼,重要的是,他更深一層認識了老人。

書放看著老人,這個時候他自己不警惕,那是騙人的。如果到不警惕,不慌張的應該不是他。

他微微有些明悟。是了,一切皆是空虛,在“道”的麵前,一切都是空虛。如果用道看待一切,那麼一切都不會有反應。

可若是用人的視角看世界,那麼,人就會有慌張、猜疑……因此,人才要修行,修行的根本是修心。

曾經的他,因為一次過失,而拋下了所有。可是道就是道,它是對一切生靈張開手臂的,隻要他的感悟還在,他的根本還在,他就不會失去道,反而因為人,為人才會混亂。

隻是……他不是聖人,不是聖人就無法掌控完全的道,他作為道的執掌者,是不完全的。

正是因為不完全,才會迷惑,迷惑來自於思考,也來自與感悟,對於聖人來,思考處下,感悟處上,因上而下,因下而上,這是陰陽平衡之道。

因此,聖人才不會迷茫。

就像古代陸九淵為代表的心血,朱熹為代表的理學,雖然各自爭鬥,對於一句話的理解各執根本意見而不能和,但是,終究還是互相尊敬。

書放漸漸不迷茫嗎?這倒不是,他肯定的,今後還是會迷茫。之所以現在能看到過去的錯誤所在……

書放心底沉默,這並非不是他不想改,而是,他無法改,即使是道,也無法改變。道,是萬能的嗎?

他的目光掃向了地,地間一切的變化追根溯源是“道”,道,就是超越了一切。

那麼,為什麼道不能解決他的問題呢?

因為還沒有悟通透嗎?如果他沒有悟通透,老人又如何會出現在他的麵前?

“或許,不是沒有悟通透,而是——是了,也隻有這一個可能,隻是……如果那樣,我,還是我嗎?”

書放心底有些沉寂。而與此同時,他的目光望向老人。

在千年之前的宋朝,老人打開了神之空間,一切從這裏開始,於宋末元初,書放和老人相遇。

老人那個時候,就已經有了千年的閱曆,而且按照雲的法,那個時候他應該還是迷茫的一方,可是,迷茫的他,竟然如此輕鬆地找到了當時隱居的“書放”。

根據老者的法,他其實在宋之前,就已經注意到他了。在他長期的觀察之下,他得出了一個結論:他是一個一直在輪回而不死,命格卻一直在削弱的一縷念。

隱居的這個南宋末年年代“書放”,竟然輕易地相信了老者的言論。這讓老者很是驚訝,於是從一開始的好奇,變成驚訝,於是開始不斷用各種手段刺探他,最後的結局是,書放安然無恙,反倒是老人他自己被徹徹底底的震驚了。

就在那個山間竹林,書放偶然找出了暗中觀察他的老者,老者竟然被書放這個凡人發現了?

這是讓老者更加不敢相信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