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昶的外公家陳氏人口甚多,作為陳家大舅的三兒子,還是庶出,陳實將來肯定無法繼承到家中產業的。他很早就清楚認識到這一點,所以便來投奔了自家姑媽,將來作為黃家的一位管事,總體負責黃家商業上的事務,也算是一條不錯的出路。
黃昶在給黃旭黃昭鍛體的時候,也曾想過要不要順便幫陳實也鍛煉一下,別的不,好歹把他那身肥肉去掉點。不過後者才稍微嚐試了一下便退縮了,隻得作罷。
從某種程度上,陳實對自己的認知和定位倒很準確,他很清楚自己擅長什麼,也隻做最擅長的事情。做不到的事情就痛痛快快放棄掉,也是一種為人處世之道。
四下參觀了一陣,又看了賬簿,黃昶隨手拿起一把鐵斧,握在手中用手指頭試了試刃口,問道:
“根據帳簿上顯示,咱家鋪子中主要賺錢的便是鐵器,藥材,毛皮和蜂蜜?”
“是啊,金屬工具價格高,賺的也多。好藥材比較難得,但如果碰到比較稀有的,就能賣大錢。毛皮和蜂蜜是咱們家最主要的進項,收益一向很穩定。”
“那咱們為什麼不主要做這幾項,放棄掉其餘不賺錢的呢?比如我看到鹽一直在虧錢,但還是在做?”
黃昶疑惑道,陳實則憨厚的笑了笑:
“放棄不了的,因為那些向我們提供藥材的民戶,他們往往不需要錢,而是需要糧食,雜貨,和鹽巴——沒有這些,就無法從他們手中換到貨物了。”
陳實解釋了幾句,黃昶便聽明白了——這個世界還不是徹底的商業社會,在那些最底層的老百姓中間,銀錢的用處很有限。他們從山野中采掘到藥材,獲取到毛皮,采集到的蜂蜜和蜂蠟……來到陳家雜貨鋪,並不想換錢,而是直接換取生活必需品。
——對於那些不識字,也不太善於跟人打交道的老百姓來,他們畏懼商品交換。總覺得跟人交換會吃虧。以物易物那叫沒辦法,總有自己必須要用,卻又生產不了的東西。但如果以物換錢,再用錢去買東西,他們就覺得自己多受了一次盤剝。
所以隻要相熟的陳家鋪子能提供給他們所需物資,他們就會盡量把所有交易都在陳家鋪子裏一次完成。為此鋪子裏必須準備大量日常所需的雜貨和物品,以基本不賺錢的方式從對方手中換取各種山貨,然後分門別類整理好了,或是經過最基本的泡製,再去出售給那些專門的大店鋪或是工坊——而這才是最主要的獲利環節。
經過陳實一番解釋,黃昶大致弄明白了家裏的盈利模式,起來還隻是一種比較初級的階段。用仙門概念來,就是最為繁瑣的原材料收集,而且還是最初級的材料。
之後又問起這些鋪子的所有權,卻也是一筆亂帳——這些鋪子都是由陳家出的本錢,平時也都是由陳家人經營。連鋪子的名稱也依然是叫陳家鋪子——老客戶就認這個招牌。
但他們能在褒南城中立足下來,卻是依靠著黃父在官麵上的背景,以及黃旭那些弟的支持。所以這些鋪子算是黃陳兩家共有的財產,收益也是兩家均分。當初陳家外公曾過這些鋪子有一半算是給自家大女兒的嫁妝,但並沒有具體的文書或者契約之類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