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的人物衣帶飄揚,迎風翱翔在蓮花寶蓋周圍,姿態優美動人。洞內為三世佛題材,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主佛為釋迦牟尼,他出家修行,經過六年,悟道成佛,創立了佛教。
佛像右肩式袈裟,身著寬袍大袖袈裟。釋迦牟尼所有侍立二弟子、二菩薩。二菩薩含睇若笑,文雅敦厚。左右壁還各有造像一鋪,都是一佛、二菩薩,著褒衣博帶袈裟,立於覆蓮座上。
洞中前壁南北兩側,自上而下有四層精美的浮雕。第一層是以《維摩詰經》故事為題材的浮雕,叫做“維摩變”。第二層是兩則佛本生故事。第三層為著名的帝後禮佛圖。第四層為“十神王”浮雕像。
後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窟頂有一朵精美的蓮花,環繞蓮花周圍,洞內主佛為阿彌陀佛,端坐於雙層蓮花座上,麵相豐滿圓潤,兩肩寬厚,主佛施“無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間無所畏懼,唯我獨尊。主佛端坐在蓮花寶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剛力士,那奮力向上的雄姿與主佛的沉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更加襯托出主佛的安詳。主佛背後還有五十二朵蓮花,每朵蓮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養菩薩,她們或坐或側,或手持蓮花,或竊竊私語,神情各異,像是不同少女的群體像。五十二代表著菩薩從開始修行到最後成佛的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
在洞內南北兩壁整齊地刻有千尊小佛像,每尊隻有四厘米高。在南北兩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樂人,舞伎在悠揚的樂曲聲中翩翩起舞,體態輕盈,婀娜多姿。 整個洞窟金碧輝煌,向人們展現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理想國土,烘托出一種熱烈歡快、萬眾成佛的氣氛。
這座大山上大小洞窟難以計數,要找到羽墨他們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好在路上留有標石,隻需跟著骷髏的手指圖案走下去,就能到達他所在的地方。這些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神佛雕像從他眼睛紛紛而過,穿過一個鑿穿了的洞窟,便見得一片光明,前方變得平坦起來。在大荒山諸佛洞窟環繞的中心地原來是一個像漩渦一樣陷入地底下的無底黑洞。這個黑洞裏有一個螺旋形的石階一直通到地底下。而洞口的表層被施加了邪術,有一層像蟲腹一樣鼓動的薄膜堵住了入口,讓人無法介入。
雲中雁被一條黑色的像藤條一樣的繩子吊在一個高大的木樁上麵,在她的下麵是從四麵八方彙聚到一起的一個熔坑。滾燙的熔岩向外鼓鼓的冒著氣泡,偶爾會濺起兩米多高的火舌,欲要吞沒活人的肉體。
羽墨就站在她的旁邊,他拉開了卷軸鋪在地上,隻等著王寧宇來的時候,就用手抓著臉仰頭狂笑不止。他就像惡魔一樣顯露出自己醜陋的嘴臉,絲毫不加掩飾。在大荒山上他邪惡的氣息不受約束,完全得到釋放,原本那清秀的臉也一下子變得十分猙獰,尖利的犬牙和細長的指甲再也藏不住,重重的鬼影在地麵上來回搖曳,欲要爬進活人的心裏。
從踏入大荒山的時候,天空就變得陰暗起來,灰蒙蒙的顏色籠罩著一切,就連急於奔走的風也是灰色調的,到處都是沉悶和壓抑的感覺。
王寧宇也是心頭一驚,他一直認為惡乃人心之惡,不會有真實存在的表象惡鬼。可他此時才認識到相由心生的道理,人的模樣是會因為內心的醜陋而惡化的。羽墨已經迷失了自我,真真正正的成為了神道盟的一名鬼奴。
羽墨笑完後,就激情高漲的說道:“你害我從人生的最高峰上痛摔下來,我也會讓你嚐到同樣的痛苦的。”
王寧宇語氣平靜,沒有被他的話所嚇倒,他說:“你作惡多端,遲早是要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代價的。我隻不過是順天應命,秉承法旨,除去人間禍害。今日,無論你放不放沈夢,我都要將你殺掉。”
羽墨說:“好大的口氣,那就要看你有沒有這個本事了。”
說完他大筆一動,王寧宇的腳下升起六丈光芒將他圍困起來。原來他早就在這裏設下了埋伏,隻等著他一到,各種機關陣法就會接踵而至,頻頻要他性命。
在光陣之中地麵開始搖晃起來,地麵裂開一道口子,一張巨大的嘴巴將他吞了進去。王寧宇隻覺得眼前一片黑暗,幾次顛簸之後才站穩了身體。周圍是像石頭一樣堅固的牆壁,裏麵有老藤和幾朵盛開的黑色花朵,腳底下沉積了一層黃色的液體,壁頂上也在往下斷斷續續的掉落著這些液體,隻要一粘到衣服,就冒出一股白煙,會發出“嗞嗞”的響聲,腐蝕掉衣物。他想他應該是被困在了某個怪物的體內,要是不趕快出去的話,很快他就會死在這裏,身體完全化為膿水。
他試著用佛印去擊打這些堅硬的牆壁,可是沒有奏效,又連續打了幾掌,顛簸的就更厲害,黃色的液體就侵蝕能力得到了加強,他的腳底下發出一種灼燙的感覺,已經灼傷到皮膚。不敢大意,他念動口訣,召喚出一朵蓮花將自己保護起來,短時間內不會有生命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