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養性已經動身前往張家口去調查那個大商人王登庫的事情去了,所以蕭木把派人去大名府核驗魯大所的真實性的事情交給了王承恩去辦,王承恩的辦事效率也很高,很快就安排了兩個人騎著快馬火趕往大名府——無非還是“皇上動動嘴,下麵跑斷腿”的道理,既然是皇上親自下旨要辦的差事,下麵執行的效率沒有辦法不高。..
古代的交通方便程度當然跟後世的高公路、鐵路沒有辦法相提並論,所以就算是蕭木這個皇上下令辦的差事,怎麼也要兩三的時間才能有結果送回來——這其中既包括被派去的人趕路的時間,也包括他們在大名府走訪調查的時間,可以兩三的時間完成這項命令在大明朝這個時空來講已經是極其高效的了。
當然此刻離開了北鎮撫司詔獄,坐上了回宮的馬車的蕭木無論如何也感覺不到哪裏高效,畢竟在後世有無數種比現在快得多的辦法,比方可以打個電話給大名府那邊的官府,讓那邊的人去查,然後再用電話把調查的結果想自己稟報。
“看來有必要加強大明朝的科技展水平了……”蕭木心裏琢磨著,甚至一度萌生了把電話明出來的想法。
“電話的原理無非就是一個聽筒,一個話筒。”蕭木搜腸刮肚地回憶著中學物理課堂上學過的知識,“通話的原理也很簡單:就是人話的聲音傳到話筒,話筒中裝有磁鐵和線圈,可以將聲音的振動轉化成電信號,然後電信號通過電線電纜傳輸。到了對方那裏之後,又在聽筒處以同樣的原理進行一個逆向的過程,聽筒處同樣也有磁鐵和線圈,可以把電信號重新轉換成振動的聲音……”
蕭木不由自主地點了點頭,對於自己對知識掌握的紮實程度感到十分滿意,至於為什麼不一步到位,直接明手機或者網絡出來?蕭木也知道事情要循序漸進,總不能還沒學會走就想著跑不是?
隻是雖然蕭木中學時是學理科的,但上了大學之後學了經濟學這個“偽科學”——不錯,蕭木時常感慨經濟學就是偽科學,畢竟經濟活動都是由“人”來主宰的,“人”本身就是一種十分複雜而且善變的動物,指望著能夠把人的經濟活動的規律總結出來形成定律,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即便是在蕭木那經濟十分達的年代,關於經濟學的各種模型和理論都存在著很明顯的局限性,隻能對於某一個特定的時期和特定形勢下的國家有效。
所以蕭木對於電話的基本原理隻有這麼淺嚐輒止的一點點了解,距離能夠造出成品來還隔著無數條鴻溝。
“磁鐵大明朝的時候應該已經有了,線圈無非就是金屬線繞著磁鐵纏成的圈,在大明朝應該也造得出來,隻是有了磁鐵和線圈,然後又該怎麼辦呢?”蕭木現隻靠自己中學時候的那一點點知識肯定是不夠的。
事實上,後世磁鐵上的線圈確實是金屬線不假,但都是漆包線,就是在十分細金屬絲的外麵均勻地包上一層絕緣層,這個在大明朝也是幾乎不可能做到的,當然以蕭木那半吊子的知識水平,這一點已經早就忘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