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這樣一個簡短的現場“麵試”,駱振興通過一通肆無忌憚的溜須拍馬的方式,終於當場獲得了錄用,成為了王登庫商隊的一名民夫,本來覺得難以完成的人物的第一步就這麼順利地完成了,這實在是有點“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的感覺。 . .
由於王管事和宋管事就在身邊,駱振興也沒有辦法向張詢問詳細的情況,隻能先跟著他們繼續往前走,反正既然已經成功地混了進來,以後肯定有的是機會跟張交流,也不急於這一時。
跟著王管事和宋管事,幾個人又來到了張家口城裏一些民夫們經常聚集的地方——就跟蕭木後世的時候各個城市當中像是裝修這樣的行業全都喜歡把店集中開到一起,形成一個裝修一條街差不多的道理,張家口這裏也有很多民夫也有自己固定聚集的地方,這樣既方便東家招募人手,又方便他們自己找到活計。
這個時候駱振興則是更加慶幸自己的運氣好了,因為他自己還真不知道這種民夫們聚集的地方,就算能夠找到這裏也要費上不少的功夫,要不是偶然地在街上遇到了張,可能這個機會就這麼白白地讓自己給錯過了。
僅僅一個駱振興肯定是不夠用的,王管事和宋管事打算在此處再招募一些民夫,而由於他們開出的價碼確實比較高——幹一個月就有二兩銀子的收入,這在當時已經是相當高的工錢了,所以在場的民夫們一個個地全都踴躍報名起來,希望能夠得到這份活計。
雖然兩個管事並沒有什麼節操,但在招募的過程中終歸還是有著一定的底線,找的清一色全都是年輕力壯,看起來就是身體健康,幹活賣力的那種——畢竟出了關之後不像在關內,要是身體不夠好,真的有了一個頭疼腦熱的也往往得不到醫治,可能丟了性命不,更重要的是還會誤了商隊的事,錯過了跟客戶約定的日子那就是大問題了。可以在這一點上,大明的商人還是相當有節操的,“信譽”這個東西在每個生意人眼裏都是經地義的行為準則,也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寶貴財富。
至於年歲稍微大了一些的,倒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對於這樣的候選者,兩個管事則是提高了要求,必須要有某種特殊技能,像是能夠熟練趕車、會蒙古話之類的,才可以被錄用,當然了會蒙古話的一般都是一些高素質人才,往往早就能找到一個收入不菲的翻譯之類的固定工作,也就用不著在這種地方應聘民夫這樣的臨時性職位了。
在被錄用者的竊喜和落選者的遺憾聲中,他們終於結束了這次的招募,準備要打道回府了,這個時候,一行人的數目已經從最開始的四個變成了二十個。
走在路上,駱振興還可以聽到那王管事跟宋管事還著一些“沒有招夠”、“剩下的都不合格”、“不知道另外幾組人招得怎麼樣”、“明再去看看”之類的話,心裏推測這他們這次果然是要做一樁大生意,不然的話用不著要找那麼多的民夫,畢竟至少從張失蹤的那開始,他們就已經在招募民夫了,而且很可能在張失蹤的時候,他們的招募已經進行了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