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皇太極當然也沒有閑著,此時的他早就已經顧不上再去關心“多鐸到底是死是活”的問題了,因為明軍已經把謠言傳到了他自己的頭上,很顯然,他這個大汗的生死對大金軍隊的影響力遠非多鐸一個貝勒能比擬的。 ..
皇太極正在高聲呼喊著,“本汗在此,休要相信敵人奸計!”他手下的親兵也紛紛跟著大喊,“大汗無事,莫要中計!”
但他們跟多爾袞的情況也差不了多少,盡管比多爾袞多了幾百個親兵在一同辟謠,但由於整個大營都十分混亂的緣故,皇太極還有手下親兵們的喊聲也隻能影響周圍十分有限的一部分人,而絕大度數的建奴根本就聽不到他們的辟謠,傳入他們耳朵裏的還是“皇太極被侯將軍斬了,建奴投降免死”之類的壞消息。
“明軍什麼時候變得這麼狡猾了!”皇太極此時也滿腔的怒氣,畢竟他還好好地活著,結果卻生生地被明軍給“死”了,而且他喊得唇焦舌燥卻仍然無法阻止明軍的謠言給自己一方士氣帶來沉重的打擊。
僅憑嘴上的呐喊顯然不能戳破謠言,挽回軍隊的士氣,畢竟聲音的傳播受到很多複雜的因素影響,尤其是現在大營之中到處都十分混亂嘈雜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所以皇太極也並沒有僅僅被動地跟著明軍大喊,而是采取了更加有效的方式,那就是讓手下的親兵們把他的旗幟搞搞舉起,用來證明自己仍然活著,以希望讓更多的大金勇士看到,從而讓他們能夠安心作戰。
實際上這個辦法的效果也是有限,畢竟整個大營實在是太大了,加上到處都是燃燒著的帳篷的阻隔,遠處的建奴其實根本就看不到皇太極的旗幟——相反,他們都能聽到明軍不停地喊著的“皇太極已經伏誅”這樣的話語。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聲音的傳播方式反而比旗幟來得更有效一些,總之,不管是什麼方法,似乎都是明軍用起來得心應手,而建奴這一方就總是隻能被動倉促地接招,這樣的狀況讓皇太極感到十分難受。
畢竟這種情況在以往跟明軍作戰的時候從來都沒有過,以往大金和明軍作戰的時候,往往都是大金一方主動攻擊,牢牢把握著主動權,幾乎可以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而明軍一方由於有著“不可丟城失地”的顧慮,往往隻能是像烏龜一樣地躲在城裏進行被動地防禦,即便是有明軍將領腦子熱出城與自己野戰,那結果就是一邊倒的屠殺,大金的勇士們在麵對明軍的時候總是戰無不勝的。
但今夜的情況則好像是徹底地反轉了,自己這一方守著一座大營,還有剛剛運來的糧食物資,隻能被動地放防守,還有分出精力來顧及滅火、搶救物資的事情,根本沒有辦法全力應戰。可以,這座大營就好比是大明的城池,而那些糧食物資,就好比是大明的百姓財物,有了這麼多的東西需要顧慮保護,同時還要跟明軍戰鬥,簡直就是“投鼠忌器”,皇太極今也終於體驗了一把以往明軍守城時的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