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三章 執行(1 / 2)

愛因斯坦關於“相對論”的一個著名解釋就是,“如果你坐在一個滾燙的火爐旁邊,時間就會過得很慢;但當你坐在一個美麗的女士旁邊,時間會過得很快”,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北京城,大明頭號重要的一國之都。

如果用蕭木後世現代社會的眼光去看,用汽車、地鐵的速度去衡量的話,那麼大明這個時候的北京城實在是得可憐,用不了一個時就能開車繞上一圈——當然是在不堵車的前提下的。

但以大明這個時空的交通水平,以馬車甚至直接步行的方式來衡量的話,大明的京城確實很大,既然京城都已經這麼大,那麼在京城外麵轉上一圈所花費的時間自然是少不了的。

事實上蕭木用了一上午的時間也並沒有能夠把京城城外適合安營紮寨的地方看完,甚至連三分之一的工作量都沒有達到,但他卻已經沒有時間可以繼續看下去了,因為一個上午的時間對他這個一國之君來已經是一段很長的時間了,下午之前,他必須要回到宮裏去,過問前線戰事的情況——雖然平時是一個把國家政事交給內閣,自己當甩手掌櫃的人物,雖然對於古代戰事並沒有任何的了解,但蕭木作為大明的皇帝,即便是坐在那裏一言不發,看著手下的臣子們工作,也能讓他們心中感到有底,而如果皇上不在,大臣們做事的時候反而就會有些沒有主心骨的感覺。

總而言之,雖然蕭木什麼都不會,但他的身份本身就是極具象征意義的,有他坐鎮,無疑可以給緊張籌備鞏固京城城防,收集前方戰事情報的臣子們極大的信心。

事實上在這一上午的時間當中蕭木也並不是一無所獲,至少他與王在晉找到了一處十分適合攻城一方紮營的地點——大概在京城的廣渠門外不遠的一處地方,根據王在晉多年的軍事經驗來看,如果想要從東麵進攻京城的話,在此處紮營是最為合適的。

王在晉的意思表達得十分清楚,就差沒有直接“我要是領兵攻打京城的話,就一定會在此處紮營”的話了,畢竟王在晉作為大明的兵部尚書自然不傻,不可能出這種疑似有不臣之心,容易給人落下話柄的話來。

不過王在晉的意思已經清楚地表述給了蕭木,蕭木也意識到了這裏確實是一個十分適合用來實施自己的“才計劃”的地方,於是當即下令在此處秘密埋藏火藥,做好偽裝,同時派人在此處周圍大挖特挖,務必將周邊五裏之內挖得麵目全非才行。

下達了這樣的重要指示之後,蕭木又命令王在晉派人繼續尋找其他適合攻城一方紮營的地點,按照同樣的流程埋火藥,挖地。

然後蕭木便帶著王在晉又一道回到了京城,然後又回到了宮裏——跟剛剛蕭木作為所有大臣的主心骨的道理差不多,王在晉也相當於是整個兵部的主心骨,自然不可能整都在城外轉悠,還是要回到城裏處置前線傳回來的各項軍務情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