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起案子裏實際的死亡時間在淩晨5點多,如果死者沒有因神經麻痹突然死亡,他的死亡時間隻會在5點之後,即使病例單上時間寫的有誤也應該是在實際的死亡時間之後,不應該在實際的死亡時間之前。”
“我把三起案子病例單裏的死亡時間和實際的死亡時間做了對比,你們看。”張子封一邊說一邊在紙上分了兩組寫著。“第一件案子單子上的死亡時間是8月2日07:30,實際的死亡時間是8月2日14點左右,第二件案子裏單子上的死亡時間是8月3日22:40,實際的死亡時間是8月4日淩晨5點左右,第三件案子單子上的死亡時間是8月7日08:30,實際的死亡時間是8月7日15點左右。”
張子封故意按照24小時製來記錄時間,很快張忠頓便看出了問題關鍵。“每個案子裏實際的死亡時間都比病例單上的死亡時間晚6個小時左右。”
張子封點頭:“沒錯,病例單裏的時間記錄與實際的時間差是有規律在裏麵的,所以病例單上的時間都不是錯的,而是凶手計劃好的。所以第一件案子裏凶手選擇商場殺人並不是事發突然,第二件案子裏藥物過量致使死者神經麻痹也在凶手的掌控之中,這次的案件中,凶手故意選擇警方剛剛到場,卻沒來得及衝上廣場救人的時間點,既防止了誤傷警察又能顯示自己對死亡的掌控能力。這是挑釁。”
屋子裏的一種警察聽著這話先是有些駭然,而後皆感受到一種被輕視的憤怒。
“可是如果有人在警方趕到之前就拉動了引線呢?”一個警察問。
“警方一接到報警電話就立刻出發,用了不到10分鍾的時間就趕到了現場,這其中能利用的時間差本就不多,一旦有人提前拉動引線,凶手也會在警方趕到的時候再將病例單投放在大屏幕上,這樣一來在眾人眼中時間就依然掌控在他手裏。這也是為什麼之前的留在現場的病例單都是紙質的這次卻要用大屏幕來播放的原因。”
張忠頓靠在椅子上盡可能的讓自己從剛剛的憤怒中冷靜下來:“這個6小時左右的時間差對凶手來說有什麼意義呢?”
張子封搖搖頭:“這個還不清楚,凶手在這一係列的案件中留下了太多對他來說有不同意義的線索,比如第一件案子裏死者的死亡形態,第二件案子裏死者的死因,第三件案子現場留下的香水,還有有規律可查的死亡時間差,就連病例單本身也是一個無法解釋的意義的存在。”
張子封說完死亡時間,又將屏幕調到死者資料那一部分放大。
“這件案子中死者死後屍體就不複存在,要通過屍體來驗證死者身份太過困難,案發現場也沒有監控攝像頭可以查證,所以我們現在隻能通過病例單上給的死者資料展開調查。”
張子封話沒說完,方斌從隔壁的屋子裏突然跑來。
“張哥,我們從現場帶回來那孩子的家長來了,他說是你的朋友,問你在不在,他想見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