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童言無忌叔父留心(1 / 3)

前言

人生在成長過程中,有許多拐點。 WwWCOM遇見不同的貴人就會形成不同的人生結局。又有許多的岐路,走錯一步將一誤終生。現實社會中往往有許多人為此唉歎命運為何如此不公,恨老為何如此無情,如果能給我重來一次機會,我一定會好好把握。但曆史沒有假設,人生不能重來。但我想如果在拐點上遇到不同的人,其結局真會如此不同嗎?為此我展開了下麵一段假設的曆史故事,供各位茶後一絲嚼昧。

東漢恒帝延熹三年(16)幽州涿縣樓桑村劉家莊一座大院的客廳裏,此時坐著三個人,一位是頭如雪的老者。另一位是一個中年人,看樣子是個儒生,身體清瘦,時不時還咳嗽幾聲。第三個則是位三十歲左右的青年,身材健壯。

“弘兒,你去看一下,你媳婦生了沒有,生的是子還閨女?”老者有點焦急的問道。

“爹,你都問了幾遍了,張嬸了,生了會來通知的。”那位清瘦的人回道。

“你子,都快四十了,還沒給我添個胖孫子,能叫我不著急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叫我怎麼去見祖宗?毅兒也是,結婚幾年了吧,隻生了個閨女,也沒給我添個孫子。”老人怒道。

“爹,你哥的事,怎麼又到我了,還有,我不是在努力嗎?”三十歲左右的年輕人,輕聲道。

“你子,還敢狡嘴,看我不動家法!還有,弘兒,你再去看一下。”老者怒視這兩個人。

清瘦一點人:“我都去看了幾次,聽得裏麵的叫聲,我都心慌。”

“沒出息的東西。”老人再次怒哼一聲。

突然聽傳來一聲‘哇’的大哭,聲音極為宏亮。

緊接著跑來一個五十來歲的婦女,嘴裏嚷道:“恭喜老爺,賀喜老爺,您添了個大胖孫子。”

老者一聽,頓時笑得見牙不見眼。

“真的,你看清楚了?”老人急急地問道。

“奴婢看清了,接生的阿婆正在為少爺洗身子呢,我怕老爺等得心急,出來先報個信。”中年婦女肯定的回到。

“好!好!我劉家終於有後了,大家有賞!大家有賞!你們每人賞二十錢。”老者開聲大笑道。

這位老者名叫劉雄,正是大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劉勝心無長物,專事造人,功到深處,為劉家生了一百多位子孫,劉貞就是其中眾多兒子中的一位。

劉貞本來對爵位沒有什麼希望,誰叫他老爹利害?

不過,運氣這玩意兒誰也不準,正好趕上劉勝的異母弟弟,漢武帝劉徹推行推恩令,劉勝死後,子詔從劉勝眾多兒子中,挑選了二十幾個兒子封侯,剛好有劉貞一份,被封涿郡亭侯。

隻是劉貞“運”去如山倒,因所獻酎金成色不純,被人告。

武帝一怒,削去了劉貞的侯爵,這一枝從此留在了涿縣。

這老者正是劉貞的子孫。

劉雄曾舉孝廉,官至東郡範縣令,娶一妻一妾,妻生長子劉弘,妾生次子劉毅,字起元。

劉雄承父誌,勤讀詩書、苦研五經,做過幾任縣令,劉家也算是康之家。

長子劉弘自秉承家訓,熟讀詩書,知禮儀,懂孝道。

前幾年被舉薦到涿縣作丞。

隻是自體弱多病,三十多了還未添丁。

次子結婚也有幾年了,毫無動靜。

劉雄深感自己這一枝人丁不旺,時常暗自歎息,為此事,劉雄的頭都操白了。

此時長孫出世,老懷大開,連同如橘子皮的臉也綻開了花。

劉雄拈著花白的須,凝視著長孫,仿佛想看出個什麼道道來。

隻是長孫並不買他的帳,哇地一聲,不停地扭動著身體,不讓他抱。

劉雄不以為意,親自翻閱古書,為其取名:備;留下表字玄德,隔二年去世了。

劉雄作為讀書人,深知家和萬事興,為免兄弟之間為家產分配不和,去世前遺言:祖屋及一百畝良田、十畝荒地,城中一間商鋪歸長子劉弘,次子劉毅,分得畝良田、1畝荒地及與祖屋相鄰的一棟別院。

自此算是分了家了。

劉弘的身體不佳,族長之位交由劉毅繼承。

本來劉備的成長是無憂無慮的,怎奈時運不濟,劉備7歲時,父親一病不起,為醫治父親,劉母售賣了自己的田地給叔父,錢花光,人還是去了。

失去了田地,失去了父親,劉備母子及兩個老仆,隻得依靠城裏的一間商鋪為生。

劉母知書達禮,不僅勤勞,還有智慧,利用僅有的十畝無用沼澤地,種了一些蘆葦,親自編織草鞋、涼席去販賣,維持家用,繳納稅費。商賈之家在大漢卻是末道,俗語道:士、農、工、商。

商賈之人不僅地位低,所交稅賦更比其他人兩倍。

家道中變,劉備成熟了許多,自就隨同母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劉備祖屋院子東南角有一棵大桑樹,高五丈餘,遠遠望去,童童如車蓋。

有位術士經過此地,見到後大奇,道:“此家必出貴人。”

劉備自生得異相:麵如冠玉,唇若塗脂,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眼睛還能看到自己的耳朵,人們都稱為奇事。

雖然家中不富裕,劉家書香傳承,書不能不讀。

而且劉母對劉備讀書督促甚嚴,不過燕幽之地,向來習武成風。

劉備雖,力氣卻大出同年人許多,習武更是熱心。

讀書、習武、禦馬、練箭樣樣都不落下,年紀練得身體壯實,力大無比,很快就成為村裏的孩子王。

一日,學習之餘,劉備帶著村裏的一幫孩在大桑樹下玩耍,指著大桑樹:“我為子,當乘此車蓋。”

族叔劉子敬剛好經過這裏,聽到後大驚,訓斥道:“你等孩子不得亂講,當心引起滅族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