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法正初顯 劉石誤入(1 / 2)

法正一席話將劉石得心中劇震,這些事他不是沒有考慮,李儒、魯肅、皇甫酈也同他過同樣的話,隻是沒有想到這位站在自己麵前,年紀輕輕的少年也有如此見識,可見朝中大臣也會對自己存在同等想法。 WwW COM

這可能嗎?按魯肅的話,這種事,別人能夠直接出兵,攻擊李催,獨他不能。同為宗親,無子密招,擁兵入京就是反叛,將受到各路諸侯討閥,下人指責。更可怕的是,一旦將李催逼急害了子,就是潑大罪,以南陽如今實力絕難承受。

震驚之餘,劉石心中暗喜,有意考考他。

笑道:“本侯爺如今該如何做呢?不知孝直有什麼好建議。”

法正重新整整自己的衣服,拱拱手道:“正愚昧,但自廣讀史書,精習兵法。正認為侯爺應積蓄實力,廣行善事,在子及朝中大臣中留下忠善之名,一旦長安生亂,子必會密招侯爺前去護駕,清除奸賊。到那時侯爺再廣納智者,收蓄勇將,以奉子之詔,橫掃宇內,除奸滅叛,歸皇綱於朝庭,還百姓於安寧,則事成。”

“所以你提出來施粥賑災就是博取善名,向朝庭朝貢,是博取忠名?”劉石笑道。

法正羞色一笑,“正是拙計。”

劉石歎口氣道:“可惜南陽也是荒年,為了降低士卒費用,我不得不減兵屯田。南陽四戰之地,隻養兵三萬已是不得已而為之。又那裏找來許多糧草供應朝庭?”

法正道:“李催、郭汜雖掌朝政但不事農事,自董桌入長安,西遷近百萬百姓入三輔之地,雖中途逃亡、餓死十去三四,加上三輔原有之民,總是有近百萬口。以關內之廣,善加利用,未必不能成就大事。但大漢各地朝貢斷絕,董桌隻會搜刮民財,苛捐雜稅。二年之間又逃去了三成。再加上王允無知,引李郭攻城,戰端起時,百姓又逃去了不少,連連幹旱,蝗蟲肆虐,糧食大減,餓死極多。如此一來,現今三輔不足三十萬人了。其中至少有十萬軍卒及朝中大臣、宮女臣官。如此一來長安怎能持久,離生變不遠了。”

劉石神色凝重地問道:“長安城中現在如何?”

法正道:“李催、郭汜領兵不嚴,常縱兵劫掠百姓,子、大臣敢怒不敢言。觀此李催、郭汜恐難善終。”

“哦”劉石奇道:“按你所,長安城中也不平靜?”

法正道:“據我前次去長安訪友人得知,李、郭二人雖把持朝政,但西涼軍中亦內鬥嚴重。如此必為大臣利用,重蹈董桌覆轍。”

劉石笑道:“既如如此,孝直可願任安南將軍府軍事從事,協助子龍駐守侯府,靜觀長安。如今侯府雖隻有府兵三百,不過封地內兩千鄉勇進行整訓,牧護關還駐有護武關尉兵一千,藍田縣兵也有三百,經常在外的商隊護衛近千人可調用。你可有把握搶得先機,救子出水火?”

法正激動地道:“正拜見主公,正敢不用盡心盡力,為侯爺辦事?侯爺所之事,正會謹記心中,機會來臨,我必不惜身。

劉石嚴肅道:“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為將者,用兵在智,非不得已時不可硬拚,這點需謹記。”

法正道:“非處死地,必不會硬拚,再子龍頭領為人沉穩,也決不會允許我們硬拚。”

劉石聽後道:“如此,當更多地對長安加以關注,必要時將護商衛隊全部撤回,能救子時,當仁不讓,明知不可為時,要退而保自身。必要時可通往商雒、南陽。”

法正道:“多謝侯爺體恤,正不是一個畏縮之人,必盡力而為。隻是這李、郭擁兵眾多,我們也須早作準備。侯府這兩千鄉勇也不能全用,而且訓練的強度也不夠。如今流民眾多,隻要能給一口飯吃,無不應征。侯爺能否多招一點府兵,擴大鄉勇。嚴格訓練之後,能夠急用,加上藍田縣兵及護武關尉兵也許真能搶得一線先機,再得侯爺帶南陽精兵馳援,一舉掃平逆賊未必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