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天子入洛 劉石晉爵(1 / 2)

崔琰字季珪,冀州清河人,與劉石、公孫方同為康成先生的弟子。WwWCOM去年公孫方跟隨劉石後,受劉石委托,公孫方去信招崔琰來南陽,當時袁紹也來信征召崔琰。不過,崔琰對袁紹印象不好,又不好拒絕,正好公孫方的信到了,於是崔琰便前往南陽,劉石安排一縣之地讓他主政。

劉石公布完各自的職任之後,商議如何防守雍州之地,征剿李催、郭汜等部。

法正搶先道:“北地險隘蕭關,以前屬涼州,並不在三輔之列。如今這蕭關正是雍州前沿,不能不防,還有安定與漢陽邊界之地,地勢形要,也不能不駐軍。如能守住這幾處,三輔之地方可保安全。也可阻西涼軍於境外,防止其再度騷擾雍州。隻是如今雍州新郡大都人煙稀少,匈奴、羌人橫行,駐軍糧草也是供應困難,必須移民屯田,為駐軍就地解決糧草才好。”

劉石望向李儒。

李儒站起來道:“現在雍州駐軍近七萬,再加上長安三輔之地原有近十萬人,這些人大都無糧可食,全靠官府賑糧渡日,日費糧草驚人。長安之地今年已種春麥、粟米收獲還得幾月,糧草全靠南陽、漢**應,沿途消耗嚴重。隻是漢中自主公入駐長安後,對糧草管控嚴了起來,以後再想大量輸送,就困難了。”

劉石沉著臉,問道:“南陽怎樣?荊州方麵有什麼反應?”

李儒慢聲道:“南陽一地之糧,全靠去年下半年積蓄,也經不起長期供應長安之地,必須另想他法。因此,我認為目前不易移民,至少在雍州新郡新糧收獲前,不易移民,以免增加糧食供應負擔。再又從何移民也是個問題,難道從南陽移嗎?荊州方麵暫時沒有消息。”

史渙插嘴道:“另想它法,談何容易,據報去年自今,大漢各地大旱、蝗蟲肆虐,兵災不斷,百姓逃離,糧食極端欠收,各自對本州糧食外流嚴加控製,另想之法,我認為不可取。”

劉石沉思了一會兒,見法正欲語未語,劉石擺擺手道:“移民之事暫時不辦,待長安穩定,新糧收獲之後再。”法正見了隻得再次坐下。

趙雲道:“李催、郭汜死守禁溝另一端山嶺溝穀,我軍兵力不足,一時難已攻破,糧草供應也是個困難。不如隻以少部兵力守關隘,其餘就地屯田,整修水利,為下季糧收作準備。再向子呈表,言困難,待新糧收獲之後,再攻不遲。而且李催等幾萬大軍集中於弘農一地,其糧食供應更困難過我軍,待其疲憊,力盡之時,我軍乘勢而取,事半功倍。”

劉石見大家都有提議,獨賈詡端坐一旁,雙眼目光閃爍,不一言。

劉石也不理,雖李儒對賈詡多有推崇,言此人有智計,非常人可比。但劉石對他毫無印象,見他如此也不計較。

又看了看在座各位道:“目前西邊暫固散關與陳倉,著兩萬大軍駐守,其中一萬五千人暫作屯田之用,先固糧食,緊急軍情時方可征召。華陰方麵暫用一萬駐守,牽製。給李催、郭汜一定的壓力,讓他不可他顧。待新糧收獲後進行反攻。”

劉石大家都看著他,又道:“從河東方麵對我部的防守來看,臨晉關暫留一千陷陣營駐守,監控河套、並州、河東方向即可,長安城內保持一千守護,其他部卒全部屯田,等新糧收獲,反攻李催、郭汜、張濟部,為子解憂。此事我會上表子。雖然如此,但皇糧不可或斷,保持供應。”

想了一下又道:“三輔、安定、新平、北地等單純提供賑糧也頗為不妥,應將那些地方名人、賢才、勇士盡皆招入州中,避免人才流走,又可免除這些人因窮困而從賊,也不可讓其餓死,以免後世詬病。”

皇帝在安邑呆了幾月,剛到安邑得到河內太守張楊的供應,雖然少,卻解了燃眉之急。不過後來就斷了,正當子、朝臣無處可想之時,劉石派來信使,送來一些糧食、布料等物品,讓朝臣等絕地逢生,又見長安慘絕,這才提議新立雍州,任命劉石為州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