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麥收後,糧食稍有緩解,劉石令李儒安排自南陽、商雒兩地慢慢開始遷移部分百姓前來長安定居。Ww W COM
如今南陽有民六十萬,商雒十一萬,劉石打算先自南陽遷二十萬,商雒三萬,共二十三萬百姓前來長安。
同時宣布:凡來長安定居者,賞田地每人三畝,一年免租。
在魯肅、李儒的安排下,長安至南陽武關道上人群往來不斷,扶老攜幼,絡繹不絕。
為保證百姓順利來到長安,李儒還在沿途設置粥棚,驛舍,供人休息、吃飯。
長安和三輔之地也漸漸地熱鬧起來。
劉石接到安置情況,暗想:“再過一年,這三輔之地的境況就會好起來。”
劉石決定收複並州,保長安、洛陽安全。
河東安邑,劉石招集眾人議事。
法正道:“並州自中平以來,黃巾叛亂,朝庭無力北顧,南匈奴打破雁門,占領太原、上黨,兵寇河內、河東。公孫將軍雖任命並州刺史,但公孫將軍長期與袁本初爭戰,無暇他顧,所任命的並州刺史被匈奴逐走,至今被南匈奴占據,原上黨太守張楊也退回河內,被董桌賜任為河內太守。”
劉石點點頭,讚許地望向法正。
法正心中一喜,又道:“據估計,目今並州所在擁有南匈奴十多萬人,可戰之兵近五萬人。雍州除守護關隘外,可征戰之兵以達七萬,並不是沒有可能將並州收回。隻需以雷霆萬鈞之勢奪取太原,雁門,切斷匈奴幾地的聯係,再分割包圍,一一消滅,則大功告成。”
李儒反對道:“孝直所言太過樂觀,我軍雖有七萬可用之兵,但這七萬軍卒,大部為屯田軍卒,毫無作戰經驗,守城尚可,一旦與匈奴野戰極可能一擊即潰。一旦這種事情生,將會影響長安、河東的安全。同時,今年正值百姓大量遷移,糧食供應緊張,必須盡量穩定,增加屯田,確保長安、洛陽糧食安全。我認為當前隻可奪取太原、上黨鞏固長安、河東、洛陽安全為宜。待雍州實力增強後再向外擴張。”
法正反駁道:“如今公孫將軍與袁本初爭戰,無暇他顧,雍州奉子之旨,名正言順奪得並州全境。一旦公孫將軍與袁本初分出輸贏,必染指並州,以他們兩人的聲望,並州可傳檄而定,到時我們如何能夠完成子的旨意。再無糧,隻要我們奪得並州,匈奴多有牛羊,這些自然可以作為一些軍糧補充,怎軍糧短缺?”
李儒道:“隻作匹夫之勇,一旦與匈奴膠著,馬騰、韓遂、鮮卑聯手來犯,我軍如何抵擋?再者假如袁本初勝了,挾餘勇與我爭奪上黨、太原、雁門、甚至是河東、長安,我等又如何?”
法正聽得目瞪口呆。馬騰、韓遂得先零羌、胡月羌等族支持。而北地本就有不少,鮮卑在西河更是虎視眈眈,寇掠長安更是時常生,隻是他覺得現在是個機會,一旦失去極為可惜了。
劉石聽得他們爭論起來,擺擺手道:“文優得有理,袁本初得烏恒之助,這一次公孫將軍可能真的會敗在袁本初手中了。隻是看程度如何,如公孫大哥能夠挺住,袁本初當無力攻取上黨,但他會征辟上黨名流、賢人出來與他相呼應,隻需他派一人,或委一人即可得到上黨。以袁本初如今的勢頭,隻要得到上黨,匈奴必會附合,到時我等無力了。”
停了下見李儒滿臉焦急,又道:“當然,糧食也是個大問題,我們不能長期依賴南陽,必須要讓長安能夠自保。但上黨、太原不收回,長安、河東難保。”
劉石加重語氣道:“我決定先占領上黨、蠶食太原,確保長安、洛陽、河東安危。命子龍、孝直帶李堪、程銀領三萬征上黨,閻柔、張繡領一萬守蒲子。待上黨穩定後再進駐太原,逐步將匈奴驅逐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