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1 / 3)

這下午,連德柱已率群豪進入開封地麵,立見已有大批人正以金銀與當地百姓進行交易著。

連德柱為之大喜!

不久,賽孔明已聞訊趕到。

立見他行禮道:“稟王爺,迄今為止,已在河南地區完成十分之三置產工作,由於售產者甚多,目前正在等候金銀。”

“辛苦!蒙軍已退,安心置產吧!”

“是!王爺辛苦矣!”

“不敢當!”

於是,他向群豪道出此事。

群便決定協助運送金銀。

於是,他們一起趕向雲南。

連德柱便飛掠於各災區。

他沿途為大家打氣。

他每到一處,便道出蒙軍已退之佳音。

民心為之大振。

撐得住之商人紛紛停止售產。

災民們亦打起精神投入工作。

連德柱便鼓勵兩湖人速耕種。

他便趕返雲南,先向眾人報佳音。

然後,他動員所有的留守人員送出金銀。

他甚至派出所有的青少年協助送金。

他更派自己的兒子送金。

此時,首批送金之人已經趕返,他們便率眾挑金離去。

連德柱為節省時間,便動員婦人把金銀送到雲南北部,返滇挑金之眾人因而節省不少的時間及體力。

金銀便不停的投入災區。

不久,群豪一返回,便召集所有留守人員一起送金。

世人罕見之僧道尼挑金情景,便大批出現。

群豪正忙得起勁,卻有不少的投機商人拋售產業,因為,他們研判朝廷事後又會似上回般逼大理王出售產業。

他們便先還錢及納涼。

他們打算既省利錢又省力氣。

尤其京城之富人及商人不但有此打算,而且也不相信蒙軍會撤軍,所以,他們主動南下的出售產業。

群豪見狀,不由暗惱!

群豪紛紛殺價著。

富商們為求脫手,便有殺必應。

因為,他們相信可在數年後以原價買回這些產業。

因為,他們急於避難呀!

一百餘萬人之來回運送金銀,卻一直填不滿需求。

那座金山之金銀終於被搬光啦!

二處王宮金庫之純金元寶亦加速流出。

柔柔四女不相信填不滿中原之坑坑洞洞。

終於,奉召作戰之壯丁及民兵紛紛送大批糧物進入各災區,他們現身法的逢人便道出大理王英勇退蒙之事跡。

民心為之更安!

大批糧食一入災區,糧價立即崩跌!

大批物品便似及時雨般投入重建工作。

這十萬人便由連德柱雇入各糧區耕種著。

他們的工資竟是他們以前在邊城收入之三倍。

他們為之大樂。

他們便每努力耕種著。

六月底,售產之潮終於消失啦,群豪正武進入各地產業。

少林等五派除各留一百人在雲南之外,亦各返原來之寺宮,他們替大理王管理著各區產業。

他們更投入大批人力及物力耕種。

連德柱更停止煉金。

他便全力增加雲南地區之耕種。

他更請峨眉三派盯緊四川地區之耕種。

因為,糧食仍呈現不足!

因為,世人若挨餓,一切皆免談呀!

連德柱為增產,便抽調十萬名煉金工人入西湖耕種。

他更在雲南,四川及西湖主要糧區來回巡視著。

他為激勵士氣,便一口氣發放每人半年的工資。

他知道成敗在此一舉啦!

賽孔明及宇文立、淩百川則全力策劃恢複各地生意正常交易,他們亦先各付每位人半年的工資。

下人們果真安心工作。

購買力為之提升!

經由賽孔明之人結合群豪在各地之統計及運送,下各地之物品,便展開前所未有之交流。

貨暢其流之首一效應,便是價格下降。

另有一批人在此時刻,發揮甚大的功力,他們便是由二萬餘名各地群豪為主,約二十萬名夠實力之人物。

他們昔年被官方逼入雲南經商。

他們雖未賠錢,卻都賺不了多少!

不過,他們深深感謝大理王之照顧。

所以,當大理王派人挑金入災區投資時,他們也各帶二至三人進入災區,而且把所有的資金全部置產。

他們便一直配合賽孔明諸人之行動。

他們便把雲南店麵交由親人經營。

他們全心全力的在災區打拚著。

韓蟬的動作更快,當她獲悉大理王欲入中原投資之時,她便一馬當先的攜走所有的私房錢。

她大通吃的在長沙買下所有的田地。

她仿效大理王先支付佃農半年的工資,而且,她也提高工資,佃農們既喜又安心的努力耕種著。

她一見尚有餘錢,便入湖南再買良田。

她一直買到剩下十萬兩白銀,方始歇息。

她便攜地狀返大理與段敏共賞著。

所以,湖南才會出現段午及韓安這二位神秘地主。

賽孔明稍探昕,便知道是那二人之傑作。

他樂觀其成的不予幹涉。

朝廷在這段時間,終於歇口氣。

蒙軍之撤退,便皇上安心大睡一日一夜。

群豪在下之置產,使皇上寬心啦!

皇上便旨諭各衙勿加幹擾。

各衙的任務便是修橋鋪路以及清河修堤。

這叫做亡羊補牢,為時不晚也!

皇上為何敢如此推動大工程呢?

原來,商人們一售產,便先還錢,銀莊便把錢送入朝庫,大理王又如此上路,皇上怎可“鼻子眼睛”呢?

所以,皇上旨諭大興土木。

此外,皇上也厚葬陣亡之將土。

皇上更賞有功之將士。

因為,皇上終於體會邊防之重要性啦!

時、地利加上人和,終於使危機化為轉機,這年秋,兩湖先豐收,四川及雲南也跟著豐收,糧供為之正常。’由於邊戰及水災折損三百餘萬人,下糧供為之充足。

皇上便旨諭各邊關趁機囤糧備用。

糧供一正常,各行各業也恢複秩序。

朝廷便繼續推動修路及治洪。

群豪便吩咐佃農及工人們利用農閑投入此工程。

眾人樂得大賺外快!

治河工程亦加速進行,洞庭湖中,每皆有五、六十萬人潛入湖中挖出淤泥再交由船隻運上岸,各衙再派人把淤泥填入各處凹地。

這一年,雖有多次大雨,終未發生災情!

百姓為之安心!

朝廷亦更具信心!

皇上再旨諭繼續治洪及修路。

連德柱放心啦!

因為,秋收使他有一筆入帳。

各地店麵雖然互有賠賺,總數卻仍賺七十餘萬兩哩!

而且,原先觀望的人紛紛要求受雇。

群豪便紛紛雇用他們。

煉金工人便在翌年春返大理繼續煉金。

群豪亦一批批的撤回。

青少年早巳返大理勤練武功。

連德柱一聲令下,便厚賞眾人。

他更拜訪各派申謝及贈銀。

他比皇上還拉風的巡視下。

更令他欣慰的是,他的子女經過此役,更加的尊敬他,他們更勤快的練武,他們已不需要大人之督促啦!

韓蟬在秋收之前,便吩咐各佃農把糧售給官方,所以,她在秋收不久,便在湖南地區收帳著。

她一見此次便回收三成餘,不由大喜!

她便贈每位佃農一個月工資。

她更準他們賺外快。

佃農們因而更支持她。

早春時分,這些佃農已忙著播種、灌溉及除草。

韓蟬見狀,便又預付半年的工資。

佃農們忙得更起勁啦!

他們的親人便利用這些購物改善生活。

群豪亦在早春時督促佃戶們耕種。

此外,經由這段期間之貨物交流,群豪已經更具經驗,各地之產品亦摸清需求的集中火力開發製造著。

最大的改變是種麻棉之地方激增,紡紗織布人亦增。

下之布量因而充沛。

此外,建材及藥品亦顯著增加供應。

朝廷雖然對災區免賦,仍由其他地區收賦,所以,朝庫又增加一批,皇上在安心之餘,便宣朝賦又減少三成。

大理王便是最大的受惠者。

各派及群豪亦沾光。

富商們緊張啦,因為,朝賦在災前已降三成,如今又降三成,利潤已經大增,而且,各店的生意已上軌道,田地亦皆以豐收。

可是,朝廷為何未逼大理王售產呢?

他們紛紛向熟悉之官吏探聽著。

那知,官吏們竟勸他們死心!

因為,皇上這回是玩真的!

諸吏更以皇上親訪大理王證明此事。

因為,諸吏早已在這段其間兢兢業業的行事。

他們一直不敢犯錯!

他們深怕一犯錯,便會被大理王連本帶利的算帳哩!

所以,他們諭富商們別製造麻煩。

他們更擺明一切公事公辦。

富商們傻眼啦!

他們這回虧大啦!

終於,有人開始置產。

可是,群豪一律婉拒。

因為,群豪要教訓這些“不體時艱”之家夥!

何況,連德柱已打算在日後把產業售給低收入人員,以便澈底的改善“貧富不均”的現象。

富商們後悔啦!

他們沉不住氣啦!

於是,他們以高價向昔日未售產之商人洽購產業。

結果,部分人如願以償。

大多數人隻能幹焦急著。

連德柱開始率四妻及子女巡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