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再次伐兵,最下攻城。”

這是戰國時期著名縱橫家張儀的論調,和春秋時期的軍事家孫武的論點不同的地方在於,張儀將孫武的伐謀>伐交改成了伐交>伐謀。這是那個時代的文化現象,就是必須分出一個高低,讓自己學派的政治理念得以實現。當時代向後走了兩千多年的今,伐交和伐謀是並行的,二者之間存在的關係無分高下,唯一的共同點是他們都是伐兵的先決條件。

遠交近攻是一個從兩千多年前就被提出來的外交戰爭概念,提出者名為範雎,也是秦國的宰相。他的這個概念不能沒有受到張儀連橫政策的影響,而後這位又在伐謀上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績,紙上談兵之中,散播出謠言秦軍不怕廉頗隻怕趙括的人,就是這位範睢,一舉助殺神白起打出了那一場給白起定下殺神名號的戰爭。

這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秦相範睢用伐交的政策決定了秦國先消滅魏國,然後又用伐謀解決了令殺神白起也束手無策的戰場鐵王八廉頗。然而時至今日,或許可以給紙上談兵的這位趙括將軍翻個身,事實上趙括並沒有讓白起很舒服,當然他還是輸了。

其實在紙上談兵之前,秦國和趙國已經在對峙了數年,廉頗將軍深知魏軍不是秦軍的對手,但是廉頗將軍的防守造詣可謂下無雙,令白起愣是找不到一絲可乘之機,於是雙方隻能對峙。而數十萬的大軍每吃喝拉撒的消耗是巨大的,秦國在那個時候就有些堅持不住了,然而趙國比秦國更堅持不住!對比秦昭襄王嬴稷的老謀深算,同時代的趙王趙孝成王還很年輕,年輕人吃不得虧,於是就讓主張決戰進軍破敵的趙括代替了廉頗,也導致了大敗。然而在大敗之後趙孝成王聯合其他五國一起打敗了要滅魏的秦軍,所以實際上這位趙孝成王並不是個庸才,從政後期更是重用廉頗,大打了幾場勝仗,把魏國的國力勉強維持住了。

所以長平一戰並不完全是趙括的錯,戰爭講究時、地利、人和,在長平之戰中,時地理基本對等,因為已經對峙數年,秦軍也了解長平的一草一木。而趙軍輸就輸在了人和上,趙國當時的國力不及秦國,而趙孝成王也不如秦昭襄王能沉得住氣。不過事實上那個時候的趙國儼然已經油盡燈枯,實在是無法再支持下去那消耗龐大的對峙了,所以戰爭打到最後還是要拚經濟。所以人和沒了,時地利對等,雙方來到了從拚戰略到拚戰術的地步,白起在戰術上還沒怕過誰,趙括雖然也很強,但最終還是輸了個底朝。

然而當時秦國已經沒有國力支撐這40的俘虜消耗,秦軍都要養不起了還能養俘虜?於是坑殺40萬人。而恰恰是這被坑殺的40人,給了趙國一個喘息之機,因為趙國當時也養不起這40敗軍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就是這麼神奇的事情,當然白起也不能把40敗軍放了,不然以廉頗的威望還能把40敗軍組織起來,如果再一次出現新的幾年對壘,到時候秦趙兩國很可能共赴深淵。

回伐交和伐謀的問題上,秦當時的伐交,做到了秦攻魏而其他五國無視,這就是一個重大的伐交成就,導致了秦魏兩國長平對峙。當時要是有一個其他國家派兵插手,戰場的態勢也就變了,然而沒有。而隨後秦相範睢更加精髓的伐謀,紙上談兵完成換將,一舉奠定勝機。這是從外交和謀略上的全麵勝利,之後白起打贏了是白起在戰術上的無敵,這個又可以歸結到一個西方戰爭理論上,戰爭是政治的延續。

這就是戰爭的本質,從兩千多年前的古中國到近現代的歐洲,著名軍事學家和外交家的共通思想,是人類智慧的最高結晶,可以概括為英雄所見略同。博文不敢自己是一個英雄,博文無法做到自己歸納出這麼多最本質的理論,但是博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直接拿來用啊。至於是不是紙上談兵,就需要博文看一看這一次的實踐結果了,博文要看看自己在這方麵上有沒有賦。

而博文選擇的這一次戰爭之中,外交方麵的幹擾可以省略,博國的領土直接包圍了臨海七國,和其他國家不發生任何衝突,不會有其他國家在這一次戰爭中有太多的插手機會。因為以這個時代的信息傳播速度,很可能打完了戰爭其他國家還不知道這邊打完了。

“所以我現在很迫切的需要這個七個國家的外交態度!”

“你子分析的頭頭是道,比那些吟遊詩人和演員唱的、演的還好聽。老子我都想回到幾百年前去會會那位戰神巴郎了。”

博文當然不可能用秦趙長平之戰做例子,而是選擇了巴國當年的立國戰爭中的一場持續了六年的鏖戰作為例子,深刻分析了當年巴國國主,被稱為戰神巴郎的這個男人背後的一些東西。讓在場的所有人都聽得是如癡如醉,他們想反駁卻發現也沒什麼可反駁的,但讓這些老家夥都信了吧··也沒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