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猛從容不知,但對手惡國沙皇彼得一世最近卻有點煩。 WwWCOM
伏爾加河、波羅的海和西伯利亞都生了戰爭,清國人、準噶爾人和瑞典人,在這三個地方,跟惡國人生了戰爭。
加上和奧斯曼帝國的對峙,這使得惡國人四麵受敵,稍有不慎,一定會全盤皆輸!
伏爾加河的惡軍數量上占據絕對優勢,彼得大帝倒是不怎麼擔心。令他擔心是翻越烏拉爾山進入西伯利亞的準噶爾人、波羅的海的瑞典人、黑海的奧斯曼人。
準噶爾人突然攻入廣袤的西伯利亞,一路所向無敵,已經攻占了西伯利亞的大部分地區,即便是城堡,也未能擋住準噶爾人的一種奇怪的炮。
但彼得大帝如今有鞭長莫及的感覺,西伯利亞雖然廣袤,但這兒也是很難防禦的,彼得大帝決定暫時不理會準噶爾人,西伯利亞惡劣的氣,很快就會成為準噶爾人的敵人,一旦這些準噶爾人適應不了,造成非戰鬥減員,到時候惡國騰出手來,再收拾這些準噶爾人,或許就容易多了。
波羅的海的戰役至關重要,惡國必須擁有一個重要的出海口,以確保日後海上的貿易往來和擴張。
但瑞典人卻跟打了雞血一樣,一個個英勇善戰,將惡軍的進攻一次又一次的打退,他們的國王查理十二世親臨戰場,這很大意義上鼓舞了瑞典軍隊的鬥誌。
如今雙方對峙在一個名叫波爾塔瓦的地方,瑞典人正在全力攻打,試圖一舉擊潰惡軍,進而直接威脅彼得堡。
北方戰爭,對惡國越來越不利了。
而黑海的奧斯曼軍隊也突然增兵,加上惡國的土爾扈特人軍隊突然陣前倒戈,投向奧斯曼人,惡**隊的處境,也非常的險惡。
如何麵對錯綜複雜的形勢,彼得大帝雖然英明一世,卻也有些不知所措了。
召集群臣,彼得大帝將形勢了出來。
“諸位,因為清國人的介入,如今我們的形勢不太好,伏爾加河、西伯利亞、波羅的海、黑海,我們四麵受敵,大家都看,該如何解決。”
6軍元帥緬希科夫道:“沙皇陛下,為今之計,當和清國人和準噶爾人議和,我們和他們並非死敵,隻要送上優厚的條件,必然可以達成和議。而和瑞典人和奧斯曼人,我們一點不能讓步,否則,帝國的前景堪憂,所以,臣建議,馬上派人和清國和準噶爾汗國議和,一旦和議達成,便立刻調集軍隊,全力對付瑞典人和奧斯曼人。”
彼得大帝點了點頭,對自己的好友兼得力助手的建議深以為然。
女皇葉卡特琳娜也點了點頭,道:“陛下,臣妾以為元帥所言甚是,議和的對象,先準噶爾人再清國人,準噶爾人是被清國人攆到西伯利亞來的,我們一旦利誘,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可給準噶爾人一塊地盤建國,夾在西伯利亞和喀爾喀蒙古之間,日後可以成為我國和清國之間的一道屏障。清國人攻擊我國的目的,估計是為了解除黑龍之圍,我們如今已經撤軍,這可以給清國人一個交代,同時,為了確保和議達成,可以將之前占領的尼布楚一帶的土地,還給清國,再以烏拉爾河為界,讓清國人退回去。”
彼得大帝對葉卡特琳娜的法,也點頭表示讚同。
準噶爾人應該是最好打的,喪家之犬,一旦給根骨頭,再給他一個窩,搞定的幾率很大。
而大清這邊,彼得大帝知道必須做出讓步,之前占領的尼布楚一帶,現在對惡國來,並沒有多大意義,還給大清,也可以得過去。
但伏爾加河卻堅決不能丟,這條河被惡國人成為母親河,土爾扈特人也隻能在下遊放牧。讓清軍回到烏拉爾河流域,也算是一個可以接受的結果,畢竟,烏拉爾河流域之前不是惡國的地盤。
“如此看來,隻有兩戰(瑞典和奧斯曼)和兩和(大清和準噶爾)了,誰願意領命,去和清國人和準噶爾人和談?”彼得大帝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