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
無人應聲。
一旁隨行的官員,教師,還有該學社的先生也是嚇了一跳。早就聽說,林覺民這人脾氣十分火爆,這回算是見識了!這怕是在場之人此刻共同的心聲了吧??不過對方的確是有這個本事。
“你叫於重讚?”
“是…是的,先生。”於重讚心中打鼓,難道自己言辭過於激烈了?
“你個小娃娃,能有這番覺悟,本事還不小。可是說的卻是…大錯特錯!”
林舒童並沒有回答,於重讚最後還是跟著他來到了現在的陽城社學。而後,林舒童因為其他原因被迫離開,被皇帝召見,這皇帝自然而然是宋憲宗,趙端晟!
林舒童自然而然是拒絕的,以“前朝遺臣”婉拒,宋憲宗又說,“不當官也行,過來給朕教書。早就聽聞林先生的才華和盛名,匿於鄉野,豈不是浪費人才,天下人說朕有眼無珠。”
林舒童依舊拒絕!
國家剛建成,天子初登基,說不上三顧茅廬,千金買馬骨的道理,但是這個時候,的確向天下讀書人彰顯了一個風向標:當今皇上和以往的皇上不同,尊重、重視咱們讀書人!寬鬆、大度,容納咱們老百姓。
是位賢君!
宋憲宗被人這樣拒絕,豈不是讓天下人看笑話。於是他和林舒童這般說:“朕不管你什麼前朝遺臣,可是林先生依舊心結難解,朕有一法!”
這法子也被世人拍手稱讚!
你不是說,你是前朝的鬼不做今朝的臣嗎?那你給朕科舉去,你一家都給朕科舉去!你不是朕的官,可你總該是朕的民吧?考不上,你就砸了自己【大儒】的招牌,考得上,那就是有功名的人了,有功名自然就是委官重用了。
這是一招絕戶計!
於是年過半百的林舒童乖乖去科舉。而另一方麵,【一門三進士】的名頭也是這麼來的--同年林舒童的二子同樣京城會考,父子三人共同伏案應考。
林舒童在翰林院待了一兩年,便是告老還鄉。
有人說,林舒童矯揉造作,有蒙聖恩;有的說,林舒童既然自稱“前朝遺臣,鐵骨錚錚”,為何讓其兩個兒子參加科舉,還在京城做官?豈不是搬石頭砸自己腳?!!
總之一時眾說芸芸,謠言四起,林舒童名聲一落千丈!而那些儒家學派的大師,開封城中的讀書人頓時也是群起而攻之,噴口水的噴口水,扔臭雞蛋的扔臭雞蛋。林舒童隻好輾轉商郡,開始建設學院,繼續教學。
盡管林山長遭遇這番遭遇,但是他的治學經驗和態度,還是為人所熟知的,特別是培育出來的兩兒子,紛紛高中進士,所以這也並未影響到陽城學社的招生率,反而與此相反,隨著年複一年,無數的人才從社學之中走了出來,當初一切也煙消雲散了。
言歸正傳。
林舒童和陽城縣令大人於重讚,這番師生相遇,相識成為陽城社學的一番美談,而於重讚也並沒有讓林舒童失望,不僅考中秀才,而且委職陽城,這些年陽城百姓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這其中於重讚功不可沒。
隻不過,這件“美談”,在一些知情人看來,有些頭不著尾,透著怪異。在這番有些類似《論語》中師生問答之中,林舒童自然是扮演著聖人孔夫子的角色,而於重讚則扮演著七十二賢人、弟子的角色。林舒童授業卻是並沒有解惑,這惑便是於重讚問的兩個問題--
【讀書有何用?】
【治儒有何用?】
這也使得不少人實在疑惑,懷疑,於是又引來了不少的質疑和非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