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乞巧,不獨民間熱鬧,宮中規矩也要開夜宴,闔宮共賀。眼見明月東升,妃嬪命婦便都三三兩兩精心裝扮而來,盡皆聚於皇後的清寧宮中。
今上即位不久,後宮尚不充盈。帝後便端坐上位,這邊蕭淑妃與武昭儀分列左右,懷中各自擁著皇子素節與李弘。
今上長女義陽公主已長成,次女宣城公主尚且年幼,便挨著長姊,一起單獨設案於蕭氏下首;徐婕妤又坐於武昭儀左手處,餘下幾個品級較低的宮人隻能遠遠坐著而已。
此時後宮正風雲變幻,皇後、淑妃與昭儀三足鼎立,各擅其場。其中武昭儀更是後來居上,風頭正勁。
皇後雖位居正宮,可惜不能生育,幾乎無有帝寵。當初她從感業寺召回武氏,本意也是想讓她抗衡蕭氏,可誰知驅了前狼,卻又來後虎。此刻心中隻怕早就悔恨不已了。
恰在此時,李弘不知為何事突然大哭,本來天子居於上首,就已頻頻注目昭儀,隻覺她今日分外嬌豔美麗,惹人遐思,幾乎一心全在她身上。皇後與他說話,他卻都當成耳旁風了。此時聽聞李弘苦鬧,便立時欠身問道:“弘兒這是怎麼了?”
這邊武氏便將孩子交與乳母,輕輕一福道:“陛下不必憂心,想是天熱,汗多不太舒服罷了。”
皇帝便趕緊吩咐道:“如此抱下去吧,好生照看。”
那乳母便依言下去照料不提。皇後這邊卻狠狠剜了武氏一眼,心中隻怨她多事,又難過自己無有子女傍身,隻能眼熱而已。
蕭淑妃一時看到,便也去催促自己兒子道:“素節,你不是前兒還在姨處背了幾首新詩,此時還不快誦於你父親聽聽。”
唐時嫡庶分明,庶子不得稱呼生母為母親,隻能以姨呼之。蕭氏即使最為盛寵時,也無敢違背世道俗禮。素節便上前朗朗吟道:“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皇帝自然讚賞不已。笑著對他道:“這是先帝賦蕭瑀的詩,念得不錯。”
又見他小小年紀,便大方得體,毫無怯懦,十分喜愛。正欲叫他到身邊來,卻忽聽殿外有宮女笑語道:“錦台已成!”
皇帝知道這是七夕最為隆重的節禮,便率先起身,行至殿外觀看。皇後等便也隨之出來。
隻見殿外月華內蘊,星河燦爛。空地處早已搭好了一座近百尺的高台,俱用霞色錦緞纏結。其上又設座十餘,並陳新鮮瓜果酒炙無數。
眼見帝後已出,宮人便盡皆齊齊下拜道:“皇後娘娘,請領祀牛女二星,向月乞巧。以為後宮和睦,子孫昌盛。”
皇後等聞言便一起登上錦台,對星遙叩。後又有宮人攜五色線九孔針奉與皇後等,眾人便一齊坐上繡凳,借月光穿之。其時武氏眼利,率先穿過,宮人便大聲傳於皇帝:“武昭儀率先得巧。”皇帝聞之,自是喜不自勝。
皇後與淑妃聽聞後頓時心中著急,不由手上出汗,誰知越急反越穿不上。正在尷尬之時,卻聽得義陽公主嬌聲道:“父親,母親與姨為此次乞巧甚為操勞,昨夜還在宮中商量許久,所以今日眼澀疲勞,不免吃力。莫不如女兒來代勞,何如?”
皇帝聞言不由欣慰道:“好好好,下玉頗為孝順知禮。既如此,今日便權且由你代行吧。”
她便翩然起身,緩緩步至錦台上。先撚起皇後針線,對月端詳,穩穩一次穿上。眾宮人看見,紛紛喝彩,再拈起淑妃絲線,照樣行事,亦是幹淨利落,一次成功。
眾人見公主如此巧手,俱轟然叫妙。這邊穿針已畢,眾宮人便依次走下錦台。皇帝興致頗高:“今日昭儀與下玉皆是巧手,統統有賞。”
接著又目視眾人,大笑道:“爾等辛苦布置,也皆有賞!”
一時隻聽得宮人們謝恩謝賞聲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