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茅山派(2 / 2)

“這個......好吧,看在你一片孝心上,貧道就傳你秘籍,你要有不懂得的可以找貧道來詢問。不過這事等我給你煉製成,轉變你體質的丹藥在傳授給你,目前先解決李二這事。”王真子說道。

既然王真子收我為徒,我隻好等的他煉製成轉變體質的丹藥。我看了看那大蛇依舊沒什麼反應,心也徹底放下來了,隻是不知道李二在裏麵到底怎麼樣了。

王真子也看看那房間,有些愛莫能助,隻好心中祈禱李二能平安歸來,呼出一口渾濁之氣說道:“現在也沒什麼事情做,貧道也給你講講關於茅山道教的曆史吧。”

“道長,茅山道教很厲害嗎?怎麼給我講茅山派的曆史啊?”我疑惑的問答。

“這你就孤落寡聞了吧,其實茅山道教是全國道教最為厲害的。好了,你就好好聽吧!”王真子說道。

隨後我開始聽王真子將關於茅山派的曆史。

茅山,是道教聖地。茅山道教源遠流長,相傳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高辛氏時代人展上公修煉於句曲山伏龍地;先秦時,有燕國人郭四朝修煉於玉晨觀;秦時,李明真人修煉於古煉丹院;東晉時期,句容人葛洪在茅山抱樸峰修煉,並著書立說;東晉興寧二年(364年),楊羲、許謐、許製作了《上清大洞真經》,在茅山創立了別具江南特色的教派——茅山上清派;南朝齊梁著名道士陶弘景隱居茅山40餘年,為茅山上清派的主要傳承者。茅山道教,在中國道教史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和地位,曾贏得了“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等美譽。唐宋年代茅山道教達到了鼎盛時期,前山後嶺,峰巔峪間,宮、觀、殿、宇等各種大小道教建築多達三百餘座、五千餘間,道士數千人,有“三宮、五觀、七十二茅庵”之說。

上清派祖師楊羲等和東晉煉丹家葛洪,都先後在此修煉過。南齊永明十年,做了十四年朝廷閑官“奉朝請”的陶弘景,突然提出辭呈,齊武帝準允後,他就到茅山做了隱士。在金壇華陽洞內住了下來,並給自己取了個道號“華陽隱居先生”。

茅山宗前身為道家的上清派,陶弘景繼承了楊羲、許謐所傳的上清經,悉心編纂了專門記述著上清派早期的教義、方術,以及《真誥》及《登真隱訣》《真靈位業圖》等的兩百餘卷道經,在此弘揚上清經法。後又經他及眾弟子數十年的苦心經營,教理和組織逐漸完備,後人因以茅山為祖庭,才逐漸發展演變成了以後的茅山宗,亦是上清派以茅山為發展中心的別稱。

自陶弘景以後,茅山宗人才輩出,其影響也日漸擴大。唐宋時期的茅山宗發展到了高峰,唐代茅山道士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等,均極得大唐宗室的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