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想做點有意義的事,但是究竟什麼是有意義的事沒人告訴我,我自己也不知道,或許就是讓人記住一個更好的自己吧!
我忘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我想寫一一本書,可能好久了吧,隻是苦於一直沒有太好的思路,再加上多年來一直沒感覺自己的文筆有什麼過人的地方。直到最近讀了一本書,就是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我突然感覺自己也應該寫點什麼,不為了什麼,就為了那一點點靈感。
我從小就對曆史感興趣,所以一開始我就被書中跌宕起伏的情節和作者風趣幽默寫作風格所吸引。慢慢的,我忘了他是在書寫曆史,一段已經發生已經不會改變的曆史。
但是我發現我在精神上已經成為了大明王朝的子民,他的成敗榮辱已經與我融為一體。明朝打了勝仗,我歡欣鼓舞;明朝進行改革,我充滿期待;明朝任用賢人,我笑逐顏開。同樣,土木堡之變讓我情緒低落;國家四麵楚歌讓我心中憤懣,崇禎皇帝吊死景山我的情緒落到穀底。
當年明月在書裏說“幽默的從來就不是曆史,而是我自己而已”。曆史從來都不是幽默的,每一段曆史都會以悲劇結尾,不管你是曾經強大到沒有對手,還是你的美貌曾經傾國傾城。對於曆史而言,我們都是過客,都是過眼雲煙。我們能做的不過是做好現在的自己。
我之所以要寫《我回明朝做天子》這本書,是因為明朝是一個比較有趣的朝代,首先談談明朝這個朝代,他是最後一個由漢民族建立的統一國家,也是極少能從南到北最終統一國家的朝代。從朱元璋揭竿而起到朱由檢自掛景山身亡,明朝存在了276年,曆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
跟大多數朝代建立的背景一樣,元朝的統治日益腐朽,人民的反抗愈演愈烈。明太祖朱元璋順應時事,參加起義隊伍,最終憑借著出色的判斷和用人推翻了元朝統治,建立了明朝。開始了自己的統治。
每一個國家建立之初都是百廢待興,明朝也是如此,黃河泛濫,生靈塗炭,百姓生活貧苦,在朱元璋的帶領下,國家漸漸興盛起來,隻不過他為了太子著想,大殺功臣,並且賦予了他其他兒子太大權利,導致後來的靖難之役。
明初的皇帝勵精圖治,國佳欣欣向榮。但是事情的發展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土木堡之變成為了明朝由盛轉衰的節點,如果當時沒有於謙的力挽狂瀾,明朝的曆史很可能就會改寫。因為這次變故明朝也因此進入了中期,開始走下坡路。
明朝皇帝的“懶”是出了名的,當然了著名的隻有兩個人,可是他們的統治時間卻有七八十年,之所以說他們懶,是因為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的不上朝(通常說幾十年如一日應該是好事)。
雖然嘉靖皇帝和萬曆皇帝關鍵時刻也出來管管事,但畢竟這是一個國家,需要處理的問題很多,他們的怠政,也將明朝進一步地推向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