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崖山人的立身之本(1 / 2)

鋼鐵工業,是世界所有工業化國家的基礎工業之一。經濟學家通常把鋼產量作為衡量各國經濟實力的一項重要指標在近代更是國力的直接體現。

因此,崖山人將鋼鐵工業視為自己的立身之本。

1856年平爐煉鋼法被成功發明。最早的平爐仍為酸性爐襯,但隨後堿性平爐煉鋼法很快被開發成功。在當時,平爐煉鋼的操作和控製較空氣轉爐煉鋼更加平穩,能適用於各種原料條件,鐵水(生鐵)和廢鋼的比例可以在很寬的範圍內變化。因此,在20世紀50年代氧氣頂吹轉爐煉鋼法發明前,平爐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煉鋼法。

崖山人雖然沒有什麼現代化的冶金設備,但是卻有一名煉鋼廠的高級工程師,陳應才,在他的主持下,根據現有的技術條件,決定設計並采用堿性平爐煉鋼法。堿性平爐製造難度並不是很大,崖山人又有一定的技術儲備,製造起來速度很快,僅僅不到一個月,堿性平爐就能夠投入生產。當然,第一個平爐生產能力不能跟後世相比,但是月產鋼鐵也已經超過800噸。甚至這還不是平爐的產能限製,主要的製約因素竟然是崖山人在庫葉島的鐵礦產量。庫葉島上發現的鐵礦,不僅采礦條件不太良好,更由於人力的缺乏,無法大量的開采。

不過,也不要小看這800噸的鋼鐵月產量。

英國冶鐵業在早期,主要采取的是以木炭為燃料的生產技術。由於木炭產量的限製,導致產業規模始終無法擴大,至1720年年產生鐵隻有1.7萬噸。到1760年,英國發明家詹姆斯瓦特設計的現代蒸汽機問世,意味著人類終於可以將機械大規模的應用於生產活動。無獨有偶,冶鐵業的燃料也從木炭開始轉向焦炭,蒸汽機的應用提升了鼓風爐的風力,使能源運用更加充分,也提高了生鐵生產質量。工業革命讓英國冶鐵業完成了從小作坊到機械工廠的轉變,英國生鐵產能得以快速提升,到1806年生鐵年產量達到26萬噸。

注意,這是生鐵,鋼的產量隻會更低。因此,此時崖山人看似不起眼的鋼鐵產量,卻也能算得上是當世第一。

有了鋼鐵,崖山人的軍事工業首先發展起來,這也是形勢所迫。畢竟周圍幾乎全是潛在的敵人,友好鄰居幾乎沒有。即使是表麵和善的赫哲人,也不能保證他們對於崖山人的善意。說到底,打鐵還需自身硬,隻有一定的實力,才能讓別人重視自己的意見,讓自己發出的聲音為人所重視。

崖山人最為重視海軍的建設,這是崖山人強大的保證與最後的依靠。

旅海號(遠途號)與明輝號雖然進行了改裝,在上麵裝備了一些火炮。但是,畢竟是民船,無論是速度還是結構強度並不能完全滿足軍事所需。

早在兩艘艦船改造的同時,崖山人也已經在探討專門的軍艦建造方案。

有了電力,崖山人已經能夠實施最簡單的電弧焊接。但是由於焊劑性能不佳,對於阻止空氣氧化方麵,顯得很是不足,這就導致了焊縫強度不足。經過簡單檢測,焊縫處強度僅僅是基體材料的五成不到,在後世絕對是不合格品。按照焊接“總工程師”呂鬆翰的意見,這樣條件下焊接出來的艦船,使用壽命可能不足10年。

而另一方麵,除了焊接,早期的鐵甲艦,製造主要采用鉚接工藝。鉚接工藝是最早、最實用的鐵甲艦製造工藝。但是鉚接工藝需要的人力實在太大了。據估計,一艘三千噸級的鐵甲艦,焊接可能隻需要兩、三個月,但是鉚接的話,可能就需要一年。

在海軍的大力堅持下,還是采用了焊接方案。按照他們的說法,現在,僅僅是解決有無問題,使用壽命並不在考慮範圍之內,至於壽命縮短造成的浪費,自然就更加不會被放在眼裏了。

呂鬆翰對於海軍的敗家子行為十分不滿,但是新華夏上上下下都是一邊倒的支持海軍的想法,呂鬆翰隻能妥協。卻警告海軍,新建造艦船強度有嚴重缺陷,禁止采用最原始的碰撞戰術,以盡量延長鐵甲艦的使用壽命。

海軍左耳聽右耳冒的聽著呂鬆翰的建議,有些不以為然。不僅如此,甚至還放棄了試製一艘的建議,提出了直接製造兩艘三千噸級驅逐艦方案。

參照後世致遠艦的參數,給出了新軍艦參數:滿載排水量3000噸,要求巡航速度不小於20節,艦首裝備205mm雙聯裝主炮2門,艦尾205mm主炮一門,兩側裝備155mm副炮各4門。減少其餘孔徑副炮,從而減少炮彈供應規格,降低後勤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