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在永明城打敗清軍,林航不僅沒有閑下來,反而一直處於更加忙碌的狀態,不是安排給赫哲等三族建造城寨事宜,就是給朝鮮人安排軍火交易,十分忙碌。
不過1766年年底,卻迎來了幾個不速之客。
林航此時也算得上“位高權重”的一方大員了,不過,平時為人處世一向是與人為善,隻要有找他的人,基本上都會予以接見。
這一次也一樣。聽聞有人在寒冬時節前來拜見,還是十分驚訝的。要知道,寒冷的冬季,永明城海域已經結冰,所有船隻都不能通行。即使在後世,冬季的海參崴也隻能有破冰船才能出行。
來人五十幾歲,頭發已然花白,胡須同樣如此,穿著一身破舊的瀾衫,帶著瓜皮帽,一副典型的落魄文人形象。但是有一點讓別人能輕鬆的看出他的不凡,那就是他的眼神,雖然平時一般是半睜半閉的,似乎無精打采的,但是,一旦一個眼神看過來,卻有顯得十分犀利,仿佛一眼能夠看穿別人。另外一個則是一名比較敦實的青年。
久經考驗的林航被年長的書生看了幾眼都有些不太習慣,趕緊招呼用茶。
經過詢問,方才知道,他們是乘坐雪橇從冰麵上來到的永明城,林航方才恍然大悟,自己是犯了低級的錯誤,光想到結冰了不能行船,卻沒想到,結冰的河麵也是可以行人的。這倒也給林航等人提了個醒,以後要加強在結冰時期在永明城外海的巡邏了。否則,死字都不知道怎麼寫的了。
此人雖然是腐儒模樣,談吐倒是風趣幽默,用詞也是簡潔明了,讓人如沐春風。在表達了對新華夏戰勝滿清的恭賀之意,並介紹了自己的名字是王秋後,就直接詢問道:“請恕鄙人冒昧。不知道貴國也就是新華夏,可是華夏貴胄建立之國家?”
“不錯,我們正是大宋崖山海戰之後流落在海外的宋人苗裔,輾轉流離多地,現在已經在海外立國。雖然遠離故國多年,但對於祖國的思念,不曾或忘。現在,好不容易返回母國,卻發現,赤縣神州,顏色再變,雖然蒙元已走,卻又是滿清夷狄竊據神器,沐猴而冠。”
王秋脫下帽子,“原來貴國也是漢家後裔。不錯,當初蒙元正是我漢家洪武太祖奮起趕走到了漠北,恢複我漢人衣冠。可惜,時移世易,當初偏居一隅的滿清夷狄竟然趁闖賊、獻賊霍亂中原之際,趁勢出關,竊據我神州,千萬漢人死於屠刀之下,真是漢人心中永恒之通。”
林航詢問,“看樣子,王先生也是希望驅除韃虜的義士?”
王秋麵露愁容,“驅除韃虜,談何容易啊?鄙人殫盡竭慮幾十載,敗亡卻在短短三年間。”
林航大驚,詢問道:“不知道王先生從何而來?”
“金川。”
“金川?滿清乾隆前幾年平叛的那個金川?”
“正是。”
經過詢問,林航才明白王秋的身份。
曆史上,乾隆初年,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奪取小金川的澤旺印信,打算征服附近各個小土邦,成為一個強大的地方政權。澤旺印信不敵,向滿清求救
1747年,清軍3萬人分兩路進討,久而無功,川陝總督張廣泗被清廷處死,改派嶽鍾琪為總兵,刻期進討。1749年,莎羅奔請降,大金川事件初步平息。
以後,大小金川之間常有衝突,到18世紀60年代,金川局勢再度緊張。1766年,在外東北已經發生戰爭的情況下,清廷依然派四川總督阿爾泰聯合9家土司會攻大金川。卻不成想,上演了清代般的無間道。小金川土司僧格桑(澤旺子)卻與大金川土司索諾木(莎羅奔侄孫)合兵一處,聯合反清。
王秋前來新華夏之際,滿清的軍隊與土司的戰鬥正處於焦灼狀態。
曆史上,自從1771年清軍敗績,清廷又將阿爾泰革職,派溫福入川督師,1773年,溫福戰死,清廷又派阿桂為將軍,增兵金川。經多次血戰,清軍死傷眾多,終於於1776年初取勝。曆時五年、死傷逾萬人、耗銀7000萬兩的第二次金川之役方才至此結束。
當平定金川幾乎將當地土著屠殺殆盡的消息送達北京紫禁城後,乾隆皇帝竟親詣東陵、西陵,禮泰岱,告闕裏,受俘廟社,上皇太後徽號,勒碑太學和大小金川,文武官員依次封賞。如此郊勞備致,比對於開疆辟土者有過之而無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