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年春,大名台灣府,台南,現在已經被改名,與鄭成功時期極其類似,叫明京,僅僅是前麵少了東都兩個字。
王秋已經看了一個上午的文件,眼睛酸澀,老腰也酸痛起來,站了起來,伸了個懶腰。黃冠城在邊上看到了,趕緊過來幫他捏捏肩膀。
王秋笑著說道,“冠城,你已經是內閣次相了,卻要做小廝的活。”
黃冠城也笑了,“首相,在您麵前,我永遠是您的學生。”
黃冠城是個孤兒,自小被王秋收養,不是父子卻勝似父子,隻是一向稱呼王秋為先生而已。
王秋是個閑不住的人,稍微休息下,就進入正題,“冠城,前段時間我讓你們彙總下台灣現在的情形,你們做好報告了?”
前段時間,借鑒新華夏的做法,大明也每年都出台一個類似白皮書的國情谘文,闡述一年以來的國家總體情況。
黃冠城說,“嗯,這國情谘文已經準備好了,正在最後潤色。”
“不用太多潤色,我要先看看。”
黃冠城將谘文交給王秋。
從政治層麵,按照崖山人的建議,大明將土地從地主階層剝奪轉移到農民階層,不僅增加了稅賦,還大大贏得了以農民為主體的民心,大明在台灣受到的擁戴已經超過了明鄭時期。
經過一年多的整軍備戰,大明台灣府已經擁有了一萬三千名正規軍,全部裝備遂發槍,與新華夏的米尼槍相比,也就是沒有膛線,射程少了有四成,但是勝在無膛線的槍管容易製造,子彈也不用車製,加工難度都很低。在引入了新華夏的衝壓機後,台灣已經能夠生產火槍與輕便的火炮,子彈與實心炮彈也能夠自己生產。由於開花彈與炮管配合度較高,這些都需要從新華夏進口。
雖然如此,台灣軍隊的武器裝備已經不落後於此時的西方國家了。
自信滿滿的大明台灣府打算出兵東南,先顯示一下自己的存在了。
68年6月,明軍出兵1萬,進攻廈門。
先是金門島,而後廈門島,接著就是廈門島周邊的大陸地區。此時的廈門島因為上一次華夏海軍的肆虐,人煙極度稀少,駐軍更是全無。
大明雖然輕鬆占領了這些地區,但是不僅財物沒有什麼進項,就是人口也沒有多少,隻有不到一千老弱,被擄至台灣。
不死心的大明繼續向北用兵,接連劫掠了泉州、福州、寧德、溫州等地,獲得2萬餘口人。
此次軍事行動,按照崖山人的標準,算是失敗的,因為並沒有帶來經濟利益或者說是其餘的實利,甚至無法抵消出兵的費用。但是從政治層麵上講,卻是相當成功的。
聽聞台灣劫掠沿海,喪失製海權的滿清知道,表麵強大的大清已經難以防範海上來敵以保護東南沿海。思前想後,決定仿效順治故例,強行將江、浙、閩、粵、魯等省沿海居民分別內遷三十至五十裏,設界防守,嚴禁逾越。隻是此一時彼一時。順治時期,人口隻有四五千萬,而乾隆時期,人口已經2億,在東南沿海,更是人口的密集區。
據測算,待遷徙區域的麵積四五萬平方公裏,人口恐怕已經數十萬甚至上百萬了。最糟糕的是,東南沿海土地已經人滿為患,在哪裏找到空地安置這些人?隻能在遙遠的湖廣甚至東北安置這些人口。
一去上千裏的移民對於老百姓來說幾乎是不可承受之痛,因為這代表著自己已經無法拜祭自己的列舉祖列宗了,這對一向尊崇祖先的漢人來說,自然是不能忍受的。
藏身在福建的鄭開的徒子徒孫,福建漳浦人盧茂,在鄉間大肆串聯,於68年8月趁機舉事,附近不甘移民的老百姓,響著雲集,人數超過兩千人,比曆史上的幾十人規模可是大了太多。這是因為漳浦正處於福建沿海,全縣近半的人口都在遷徙範圍之內,抗爭的百姓自然眾多。更有利的是,鄭開的徒子徒孫從台灣運送來了大量的武器,不僅有大刀長矛,還有不少的火槍,讓他們有了更多的底氣。
更有利的是,漳浦縣城此時並沒有多少守備力量。因為縣衙的衙役與縣內的駐軍都被派出去彈壓並強製老百姓外遷,縣城反而空虛了下來。
結果就是,盧茂的起義軍十分順利的就攻占了縣城,知縣徐觀孫被捕,把總曾大猷戰死。
攻占縣城後,盧茂義軍聲勢更加浩大,縣城內的無業遊民、失地農民、手工業者這些無產者紛紛加入,起義軍滾雪球般壯大,很快超過了七千人。雖然戰鬥力不咋地,但是人數上,確實挺唬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