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龍與麒麟之爭(1 / 2)

墨爾本是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再加上春季正是墨爾本多雨季節,植物長勢旺盛,鬱鬱蔥蔥,讓人心曠神怡。

然而,大家不是過來度假的,而是要生存。

眾人振奮下精神,首先要解決吃飯與住房問題。

華夏人的定居點同樣是沿著亞拉河兩岸建設開去的。

有了河流的澆灌,要發展農業自然是事半功倍。

華夏人的殖民點布置與法國人在美洲的殖民點布置極其相似。都是沿著河邊布置,為了相對公平,大家都沿著河邊布置住宅。這樣,大家都可以很方便的利用方便的水路運輸。住宅背後,則是沿著房子順延的一塊塊耕地。這樣,每個家庭耕地就在住宅後麵,耕作也十分便利。

不過,雖然有了地理優勢,墨爾本隨處可見的野草與灌木給墾荒造成了極大的困擾。沿海的潮濕多雨決定了不能用原始的燒荒來解決土地的初步整理工作。這也讓製定在此時開拓定居點的林航成了被罵的替罪羔羊。

隻是,事情該做還得做。

華夏人隻能從遙遠的北美運來大量墾荒設備進行墾荒,普通的漢人則負責建造房屋,然後獲得一定的耕地,從此定居下來。

崖山人開拓定居點與西方開拓的定居點是不一樣的。西方殖民者開拓定居點,往往是民間行為,ZF最多是指導者。由於民間主導的緣故,考慮問題往往不夠全麵,而且力量有限,有很多的定居點都因為選址不當的緣故被廢棄了,更有不少定居點居民死於當地的土著攻擊行為中。而崖山人的新據點開拓就不同了,都是ZF主導的行為,考慮問題十分全麵,力量也強大,不虞物資會匱乏,能夠安安心心的選擇最適合的地方來定居,自然能夠獲得成功。

墨爾本也不例外。

1771年6月10日,新華夏第三屆總統大選正式拉開帷幕。

不同於新華夏的第二屆總統大選,行事很明朗,就相當於走過場,秦嵐可以輕鬆連任。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來,當時新華夏處於初創期,人心思定,大部分人並不想更換最高領導人,張柏林一派推出候選人最多是應個景而已。二來,總統連任兩屆也是崖山人的默認規則,沒有人急於打破它。

這一次的總統大選才是火藥味十足,因為這是自由黨黨魁林航與國家黨黨魁張柏林的直接對決,雖然兩人各有側重點,比如林航最大的政績在於外交,而張柏林名義上是內行部長,事實上代行總理職務,經過多年曆練,對於內政算是駕熟就輕,而且雙方在國內都有相當影響力,並且都有小弟搖旗呐喊,二人算是旗鼓相當,讓大選充滿了不確定性。

對於這次大選,雙方都十分重視。此時的新華夏,已經有二十幾萬國民,並且最近幾年,每年湧入新華夏的人口都超過2萬人,不僅有外來人口,再加上人口基數擴大所產生的新生人口,增長趨勢隻會更快,依照此趨勢,在下一個十年人口很容易超過五十萬,讓新生的新華夏在北美徹底立足。可以說,下一個十年,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最重要的十年。這十年可以說是事關新華夏是否能夠成為世界強國的關鍵,也是形勢最為複雜的十年。這期間,美利堅合眾國即將顯現世間,能否保持相對美國的軍事、經濟優勢,支配北美,就是事關將來世界強國地位的關鍵。要想稱霸世界,首先就得稱霸美洲,這是崖山人的一致共識。

因此,作為崖山人公認的兩個青壯派領袖,張柏林與林航自然都有心大幹一場,讓自己青史留名。因此兩人都幹脆直接跳了出來,在明麵上打起了擂台,提出競選總統。

可以說,在正式提出競選總統之前,二人間的競爭已經開始了。

比如,林航為了這一次選舉,也是煞費苦心。首先,以身體不適的緣故,提前交卸了遠東總督,不,現在的遠東地區最高行政長官職務,回到新華夏華京。甚至,連感情的問題都考慮上了。這些年,林航與司徒寧熙的感情一直是若即若離,是崖山人中最有名的單身男女,讓崖山人中的老一輩操碎了了心。在秦嵐的大力撮合下,兩人最終還是在70年底結了婚。這樣,作為已婚人士,從形象上就要給人成熟的感覺。

而張柏林則意有所指的在安全委員會上提出,澳洲是新華夏發展鋼鐵工業的關鍵,希望安排得力人士擔任總督。林航長期在外擔任遠東總督,有主掌一方的經驗,完全勝任澳洲總督一職。澳洲總督雖然也是一個重要職務,可以為自己的履曆增添濃重的一筆,但是相比較新華夏總統的植職務,就是小巫見大巫了。而且,以林航的資曆,也不需要澳洲總督這個職務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