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清再次反駁:雖然這樣的戰鬥比較輕鬆,付出也較少。但是所謂困獸猶鬥,一旦將這支南下清軍包了餃子,很難阻止他們肆虐江南。即使最後圍殲了這支清軍,富裕的江南也必將糜爛一片,不知道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恢複元氣。
吳永恒反駁,“你想讓我們新華夏付出多少條性命,為南方的大明奪取北京?”
劉永清則說道,“大家源自華夏,為自己的祖先留些血淚算什麼?”骨子裏,劉永清還是一個解放軍戰士。
張柏林補充道,“嚴格說來,我們是新華夏人,請大家記住這點。”他的潛台詞是說,我們即使幫助大明,也要在確保自身裏的利益。
既然談到新華夏的利益,政府官員終於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先不談是否能夠占領北京,或者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就從大明迅速統一張國這個角度出發,對於新華夏到底有多少好處?
國家間沒有永遠的朋友。現在,新華夏與大明交好,不代表永遠就是朋友。此時的大明,主要官員都在新華夏接受過培訓,他們已經明白,一個光專注陸地的國家,注定隻能成為二流的國家。隻有海軍同樣強大,才能名副其實的成為世界大國。海洋,不僅是國家戰略所需,也是經濟所需,政治所需。海洋的資源甚至超越了陸地。馬漢的《海權論》在大明軍隊與政府內部也是與許多讚同者的。可以說,新華夏教會了學生近代意識,卻也給自己增添了一強敵。
一個統一的大明,目光注定會投向外圍。東亞、東南亞作為中國傳統的勢力範圍,一旦大明關注此地,想要擁有這些地區的宗主權並不困難。
而新華夏的目標呢?隨著北美地區的人口的逐漸增長,新華夏對於本土的安危已經不放在心上。因為一個新生的美利堅注定了不能在短期內威脅到新華夏。等到美利堅穩定並打算擴張時,它會發現,西方的鄰國已經不是它所能夠輕易招惹的了。因此,新華夏此時已經開始將目光放在了國外。
先是東南亞的新加坡、蘭芳自治領,後是澳洲,都是新華夏目光對外的體現。控製了東南亞,就控製了東亞南下的航道。不僅如此,南亞也是新華夏關注的目標,因為南亞有新華夏需要的許多資源,比如柚木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此時,西方造船都以橡木為主,少量會因地製宜的以柚木材料。相對而言,自然密度更大、含油脂量更高的柚木更適合造船。更何況,南亞還有鐵力木更是最優秀的造船材料,南亞也有不少。
新華夏雖然已經決定,全部的軍艦都用鋼鐵製造,但是商船卻不在此列。
商船不用太考慮防護性,因此,此時造船行業最常用的木料完全符合使用要求。雖然後世的木材成了天價,鋼鐵則是白菜價。但是,此時,鋼鐵才是最貴重的戰略物資。因此,新華夏需要這些造船用木料。
因此,無論南亞還是東南亞,都是新華夏的利益所在,不容他人染指。
但是,一旦中國這個沉睡的巨龍蘇醒過來呢?等待新華夏的,估計至少在南亞的影響恐怕就要微乎其微了。
最關鍵的是,人口是事關新華夏能夠崛起的關鍵所在,沒有了充足的人口,新華夏不要說與英法等世界強國競爭,就是與即將獨立的美利堅相比,恐怕也是力不從心。
可以說,人口,是新華夏的死穴所在。
這一點,不僅是新華夏人,就是大明,恐怕也是非常清楚。因為,許多在大明身居高位的官員,都是在新華夏培訓過的。對於新華夏的虛實,即使不是十分清楚,至少表麵上的實力還是比較清楚的。而新華夏與大明簽訂的勞工協議,也證明了這一點。
一旦與大明交惡,大明想要抓住新華夏這個致命的缺點其實十分容易,隻要阻止勞工或者移民前往新華夏即可。
因此,至少在短期內,不支持大明統一全國,成為新華夏的國策。當然,也不能允許大明被滿清重新吞並,也是一個基本條件。
會議結果讓劉永清這個純粹的軍人難以接受。但是,最後還是無奈的接受了這個結果,因為現在的他,隻能是新華夏人,屁股決定了腦袋。
1771年冬,新華夏陸軍出動了7000人,連同遠東區的1000海外軍團士兵,在海軍艦隊的護送下,抵達遙遠的東亞,並以最快的速度登陸鎮江,同時,留下海軍巡航長江後,新華夏陸軍繼續北上,占領了揚州,截斷了大運河河道,就此,清軍無論是北上還是南下或者東進的通道都被切斷,隻能向西逃竄,而西方,新華夏也事先挖了一個坑。
尤其是運河的切斷,對南下的清軍影響最大。清軍的糧草雖然可以依靠以戰養戰的策略從當地獲得,但是軍火與武器卻必須從北方獲得,因此,隻此一點,已經注定了南下清軍的敗亡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