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路易?亨內平乘船沿底特律河航行時發現,河的北岸有一塊理想的定居之地。1701年,法國軍官安托萬?德拉莫特?卡迪亞克以路易十四的海軍大臣蓬查特蘭伯爵為名,在此建立了底特律河畔蓬的查特蘭堡,1760年,在法英戰爭期間,英國軍隊控製了該地區並將地名簡化為底特律。
蘇族人控製了這個地區後,底特律的法國人要麼北遷到加拿大,要麼南遷到聖路易斯。於是蘇族人趁機控製了這裏,並作為戰略據點控製周圍地區。
美軍一路上穩步推進的策略很成功,雖然蘇族騎兵在途中不斷的侵擾,但是美軍憑借火力優勢,輕鬆的擊潰了蘇族騎兵的一次次進攻,抵達底特律城下。
蘇族人也不允許底特律失守,再次同樣囤積了重兵。
從表麵上看,蘇族人更占有優勢,一麵是堅城,另一麵還有是機動性絕佳的騎兵部隊最為配合,簡直是守城的絕佳配置。但是,蘇軍由於火力的緣故,對敵人的打擊能力很差。
反觀美軍,對於蘇族的騎兵顯然有了應對之策。他們在戰場後方布置了一道道壕溝,原本快速機動蘇族騎兵隻能沿著壕溝間隙行進,速度受到了極大限製,卻給美軍提供了絕佳的靶子。在試探幾次不僅沒有絲毫戰果,還丟下上千具屍體後,就再也不敢騷擾美軍了。
美國人安穩後方的半個月後,就將精力轉向了底特律。憑借仿製崖山人的12磅拿破侖炮與迫擊炮,將底特律用木頭建造的簡陋木柵欄轟個稀巴爛,美軍趁勢攻入城牆。
蘇族人也明白底特律的重要性,雖然戰場失利,卻死戰不退,還從後方不斷的調集後援。美軍同樣如此。在鏖戰的兩個月後,底特律依然在雙方手中轉來轉去,雙方在底特律附近集結的總兵力都超過了十萬人,傷亡總數也超過一萬。
雙方就如同賭徒,看樣子,不輸掉最後一個籌碼,就不會認輸。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蘇族無法製造軍火的劣勢終於顯現出來,不僅武器跟不上,最重要的是彈藥不足了。
蘇族人打算趁夜撤退以盡量保存實力,但是,卻並沒得逞。
格林通過蘇族這幾天的反擊力度推測,蘇族人的彈藥已經不足了,作為任何與名合格的指揮官,都不可能在彈盡糧絕的情形下繼續堅守。因此,格林早已經在蘇族人西撤的必經之路設置有伏兵。結果就是,蘇族人不僅沒有因為趁夜撤退減少損失,反而因為突遇美軍而軍心渙散,隊形大亂,四散逃逸,自相踐踏者不計其數。
第二天美軍尾隨而至,對蘇族人展開兩麵合擊,蘇族人損失超過一萬五千餘人,是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戰鬥。
趁機病要你命的大力誰都懂,更何況是格林?格蘭帥軍有向西,沿途攻克了數個蘇族人主要據點,距離蘇族的首都蘇城已經不足三百公裏。
蘇族人一方麵,從各地抽調兵力層層堵截這支如同瘋牛般的美軍,一麵向新華夏求救,希望新華夏提供軍火支援。
但是,新華夏以中立國的立場,拒絕了這個要求。
原來,這幾年,蘇族在順風順水的發展,憑借著北美地區唯一印第安人的國家的先天優勢,聚攏了大量印第安人,已經擁有了四十幾萬的人口,最大控製區域幅員超過七十萬平方公裏,誌得意滿,對於新華夏也沒有以前那麼恭敬,對於新華夏的許多請求都是置若罔聞,就連此次出兵加拿大,都是新華夏付出了相當的代價才同意出兵的。
現在,美國人雖然進軍迅速,但是並沒有達到讓蘇族人傷筋動骨的地步。而且,新華夏也想要看看此時美軍的實力。
顯然,此時的美軍雖然火力比不上新華夏,最主要的炮兵比例不足,其實,現在還沒有那個國家的火炮比例超過新華夏的。但是,這些民兵出身的美軍射擊精度不錯,畢竟大多數都是類似獵戶的出身,同樣消滅一個敵人,消耗的子彈隻相當於新華夏的一半,而且,軍火補給源源不斷,連續作戰能力不錯。
一麵倒的戰鬥不是新華夏想要的結果。這時候,新華夏秘密派出了一個歸化的印第安人,米蘇塔,來到了蘇城,並不是參戰,隻是簡單地現了一個計謀,那就是,不要將蘇族騎兵用來徒勞的阻滯美軍的行動了,直接南下,越過美軍,然後東進,將戰火燒到美利堅本土。
蘇族騎兵本來就來去如風,米蘇塔有給了一個建議,那就是一個騎兵配置兩匹馬,機動性更強,行動更是迅速。在加上就急如救火,短短兩天時間蘇族騎兵就抵達了賓夕法尼亞的匹茨堡附近。他們並沒有攻堅,而是在幾乎沒有防備的美國鄉間狠狠肆虐了一番,大量的無辜民眾死於蘇族人的屠刀之下,大量的財富要麼被掠奪,要麼被付之一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