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賽亞號引發的衝突(1 / 2)

大明水師雖然試圖奔到前方堵截一番,但是試了多次,竟然無法成功,隻能跟在後方吃灰。因此,雖然在大明艦炮的射擊下,滿清艦隊在此過程中損失了6艘戰列艦,不過還是終於逃到了江蘇北部。此時黃河奪淮,入海口在江蘇北部,因此,黃仕簡得以進入黃河。試圖憑借黃河兩岸為滿清的控製區,嚇阻大明水師。退一步講,即使大明水師尾隨而至,也有可能將這支海上的蛟龍困死在淺灘上,消滅這支大明水師。

這可就看出莊有道其實不是一名合格的指揮官,他甚至都沒有預判到敵手會進入黃河,給自己造成困擾,在戰前根本就沒有再次埋伏一支艦隊,也有可能是對自己的實力沒有自信,擔心力量分散會讓自己失敗。隻是,一時的失誤卻給了敵人可乘之機。

莊有道也不能就此讓敵人輕鬆進入黃河,下令繼續追擊,一麵留派幾艘軍艦在後方巡視,以免敵人堵塞航道。

莊有道終於發狠,不再顧惜彈藥,將炮彈不要錢似的向滿清艦隊傾瀉,期間免不了有超過大半的炮彈落在了黃河兩岸,在成大量的無辜民眾的傷亡。雖然有些大明官軍心有不忍,但是想到滿清也給江南的百姓帶去了慘重的傷亡,也就將這絲不忍放下去了,獲勝才是自己的唯一目的,至於戰場上的仁慈,那就是一種愚蠢。

大明水師窮追猛打滿清艦隊近300裏,終於又將8艘清軍鐵甲艦交代到了水底。此時,河道變窄,大明的3000噸級艦船已經比較難以通過,為了避免被敵人所乘,在大家的勸阻下,莊有道下令停止追擊,全軍返航。

此戰,終於將滿清艦隊主力打殘,再也無力對抗大明。為了防止滿清水師再次騷擾江南,大明水師主力駐地北移到了上海崇明,防守住長江口。同時一支小型艦隊,大約由6艘鐵甲艦及其餘艦船組成,駐守在台灣,作為策應。

艦隊駐防變更對於外人來說並沒有什麼影響,當然除了滿清。但是更嚴重的卻是隨之而來的海上封鎖令。

大明與新華夏一起,發布了對滿清的海上封鎖禁令,規定切斷對滿清的一切含有軍用物資交易的海上貿易,不僅包括軍火交易,甚至還有事關重大的民用物資,比如鐵器,民用蒸汽船等等貿易。

之所以海上封鎖,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新華夏根據評估,英國與其餘西方國家對滿清的軍事援助,尤其蒸汽戰艦與火器對滿清的出口,已經影響到了大明與滿清的實力對比,這一次滿清的突然雄起,就是英國人使壞的結果,必須加以阻止。第二是,海上封鎖耗費的精力實在太大了,即使以新華夏的超出一般國家的富裕,大明的充足到幾乎無盡的人力物力,也承擔不起,而現在,新華夏海軍建設更上一個台階,大明也是痛定思痛,不顧血本的願意承擔這些駐軍費用,新華夏也樂於拿別人的錢練自己的兵。再有一個,是崖山人有了與西方列強較勁的底氣。雖然嘴上說不懼怕任何人,但是崖山人其實一直是有些擔憂的看待西方列強,很少直接刺激像大英帝國這樣的海上強國。但是隨著人口增加到接近八十萬,新華夏終於在北美站穩了腳跟,已經不再畏懼以大英帝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即使得罪了,也沒有什麼大不了。有本事,你就直接來與我海上決戰啊。

不過,中國沿海確實廣大,以大明孱弱的海軍力量,不可能封鎖整個沿海區域。這時候,新華夏出麵了。他們也直接出動了海軍,參與了海上封鎖。

由於封鎖區域確實太大,新華夏確定了好幾個海軍駐地,類似於後世美軍提出的島弧鏈計劃,比如衝繩的那霸,朝鮮的濟州島,台灣的澎湖,都是島弧鏈上的一環,意圖給滿清套上一個沉重的枷鎖,再也無力翻身。

新華夏與大明聯合發起的對滿清的封鎖令,外界各有不同的想法。

法國作為中立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與新華夏算得上是一準盟友,在遠東又沒有什麼經濟利益,因此,對於這道封鎖令並不在意,倒是樂觀其成,因為這道封鎖令明顯是針對自己的主要對手英國的。

至於西班牙,就有些不滿了。西班牙雖然在滿清或者大明都沒有什麼經濟利益,封不封鎖的也影響不到自己。隻是,似乎,新華夏的霸道行徑刺激到了西班牙那敏感的神經,對新華夏的霸權主義行徑十分不滿。連帶著,對於這道封鎖令有些愛理不理的感覺,不過總算知道,自己此時沒有餘力與新華夏以及大明在遠東展開爭鬥,也就聽之任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