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拉美獨立先驅杜桑(1 / 2)

隨著革命的繼續,各個派別輪流登場。

首先是代表當時信奉自由主義的法國工商業人士利益的吉倫特派掌握政權,國王被監管,掌握了政府的權利。吉倫特派執政期間頒布法令,強迫貴族退還非法占有的公有土地,將沒收的教會土地分小塊出租或出售給農民,嚴厲打擊拒絕對憲法宣誓的教士和逃亡貴族。

隨後,王後建議國王出逃外地以獲得保王黨及外國勢力的支持,但是猶豫不決的路易十六一再拖延。結果就是,國王最後打算出逃了,卻被法國革命者發現然後被捕。

似乎是新華夏的蝴蝶效應改變了曆史。

新華夏此前與英國對抗,英國人為了取得先發優勢,暗中聯絡了西班牙,為兩國建立聯盟創造了條件。

隨著法國國王被逮捕,西班牙覺得危及了法、西組成的波旁聯盟,首先找上了英國人,意圖幹涉法國內政。

英國人不知道是什麼思維,也許是對法國的反感,純粹是添亂,或者是法國的啟蒙運動,影響了英國國內要求革命的激進派,反正很快就同意了幹涉法國革命的舉動。並提前與89年6月組織了第一次幹涉軍,進入法國境內作戰。

吉倫特派十分擔心保皇派會拉出國王的旗幟給自己造成困擾,幹脆於7月處死了國王。

這可就捅了超大的馬蜂窩了。此時的歐洲,封建的君主國家才是主流,即使是立憲製的英國,國家元首也是國王。處死國王,這可就犯了大忌,君權神授不僅在中國有市場,在歐洲也不例外。你想,一個神授權利的國王都被推翻了,怎能不讓這些國王們害怕?

英國人的反法聯盟建立的十分迅速,歐陸的強國普魯士、奧地利、遙遠的西班牙、撒丁王國與法國近在咫尺的荷蘭等等都加入了聯盟。

歐洲大陸戰火彌漫。

法國大革命在世界近代史裏麵,占有重要的地位,攻占巴士底獄更是進入了後世中國的曆史教科書。崖山人總體上,對法國大革命還是讚同的態度居多。但是,先前與法國的路易家族王朝關係也不錯,算的是上是一個反英的同盟。因此,對於法國大革命不置一辭。直到法國人處死了國王路易十六,才發表了一番措辭委婉的譴責申明,大意是民眾追求自由的權利是任何人不能也不應該阻止的;但是,革命者處死國王在道義上也是不對的,違反了最基本的生命權,畢竟,國王並沒有犯有非死不可的大罪。

美利堅追隨新華夏,也發表了類似的申明。

但是,畢竟兩國遠在北美,對於遙遠的歐陸影響有限,所發表的申明在歐洲看來,就如同放屁一樣,無論是反法聯盟,還是法國人,都沒有在意。

申明沒有人在意,讓兩國很沒麵子,但是兩國對這些也不在意。

因為,他們另有打算。

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影響極為深遠,直接為法國大革命提供了理論基礎。他們用政治自由對抗專製暴政,用信仰自由對抗宗教壓迫,用真正信仰來摧毀天主教權威和宗教偶像,用“天賦人權”的口號來反對“君權神授”的觀點,用“人人在法律麵前平等”來反對貴族的等級特權,進而建立新的政權。

新華夏與美利堅自認為是實踐了啟蒙思想的當世最先進的國家,很自然的拉出了啟蒙運動的大旗,號召拉美地區的人民追求自身的民族自主,與民眾自由權利,同時再次宣揚了“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理論。

正所謂摁倒葫蘆起了瓢,新華夏與美利堅不按常理出牌,直接打悶了西班牙,“尼瑪,沒見我正忙著嗎,你們兩個癟三就就開始在我後院煽風點火。”

可是,憤怒歸憤怒,卻委實沒有好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新華夏以輝煌的戰績證明了,其海軍至少在短期內是無敵的。西班牙海軍想要遠征北美,那無非是再一次自取其辱罷了。更何況,先是與美國海軍交戰失敗,損失慘重,現在又要參與反法聯盟,意圖恢複法國的波旁王朝。

想後世的美帝,作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要想同時打贏兩三場中等規模的局部戰爭都困難不易,更何況現在已經沒落的西班牙王國?西班牙無奈,隻能下令美洲的四大總督,加強戒備,一方麵謹防外敵入侵,另一方麵彈壓各地內亂,防範對象不僅是當地土著,重點卻是土生白人。這幾年,由於新華夏建國與美利堅獨立的影響,當地的民族獨立思潮愈加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