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顒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軍入關後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年號嘉慶,在位二十五年。
曆史學家一般認為,比較起英明神武的曾祖父康熙,還有雄才偉略的父親乾隆,顒琰就顯得相當平庸了。然而,若論隱忍功夫,恐怕也就僅次於自己的祖父雍正。從皇子到登基為帝,耗了足足36年,更糟心的,雖然接受了乾隆的禪位,卻依然當了四年的傀儡,直到乾隆駕崩。
想想,乾隆是個什麼主?剛愎自用還疑心病重,誰能在他眼皮子底下安穩過上近四十年?還有,當初,乾隆禪位給嘉慶,卻接受和珅的建議,依然保留了玉璽,也就是依然操控著國家的大權。
當時,已經成為皇帝的嘉慶上朝時是什麼情形呢?乾隆帝已經進入垂暮之年,為了避免權力失控,卻依然堅持上朝。他上朝時命令和珅站在他和嘉慶的旁邊,因為隻有和珅才聽明白乾隆在說什麼。所以每天上朝滿朝文武三跪九叩後,和珅就等同攝政,滿朝文武上奏什麼,他就“聽取”乾隆說話,自己下判斷,把持朝政,因此清人都稱和珅為“二皇帝”。而坐在一旁的嘉慶沒有實權,真正握有實權的是和珅和乾隆。
不僅是嘉慶,乾隆的人身自由也受到和珅很大的限製,因為無論是太監、官女或者是親信官員都有可能是和珅派來的間諜。嘉慶也得小心行動,因為和珅曾在即位初期贈予嘉慶玉如意,所以嘉慶寫下《詠玉如意》數首,故意扔給太監小德子。小德子便將《詠玉如意》獻給和珅,和珅看後即笑說:“嘉慶不足以與我鬥智謀!”但是嘉慶仍不放心,下令和珅除了公開場合外,不需行三跪九叩之禮。又稱賜和珅良田美宅,奴仆婢女。就連孝淑睿皇後喜塔臘氏去世,嘉慶亦不能流露感情,七日之內嘉慶每天焚香三回,就連眼淚亦沒有流。和珅倒台後,嘉慶寫他當時恨不得立刻斬了和珅。
由此可見顒琰的隱忍功夫是多麼的到家,連老狐狸和中堂都失算了。
隻是,真正當上皇帝的欣喜很快就消失了。隨著清軍退回關外,失去了富饒的漢地的輸血,滿清的日子更加難過。
另一方麵,大明經過幾年的努力,總算消化了北方的滿清控製區,國勢更加強盛。軍隊開始越過長城,對東北展開進攻。
雖然滿清的軍隊依然驍勇善戰,但是人口擺在那裏,即使按照1:2甚至1:3的戰損,也拚不過大明,最後,不僅沈陽舊都在1795年被大明趁著乾隆駕崩國勢混亂的時期奪了過去,經過多年的消耗戰,在1803年,滿清還失去了新都新京,也就是長春,不得已,滿清已經撤退到了黑龍江流域。
在此不利的情形下,滿清終於向南方的大明提出歸降。
不過,大明也有聰明人,為了分化滿清內部,開始拉攏滿清內部的漢臣,像著名的大才子紀曉嵐,就被大明委任為南京國子監祭酒,相當於後世中央黨校的校長,也算可以了。另一位著名的能臣,劉墉,則婉言謝絕了大明的邀請,回到老家安度晚年。因為,劉墉與其父親劉統勳都受了滿清太多的恩惠,實在是割舍不下對滿清、對乾隆的感情。
而向大明稱臣的建議正是劉墉的建議。如果固守東北,南方是大明腹地,北方是大明掌控的外東北,更北則是新華夏的控製區,此時的東北還不是北大倉,隻是北大荒而已,根本不可能養活幾十萬的士兵。以歸降為誘餌換得大明的物資援助,並以此為契機,悄悄吞並原本在此地的少數民族,壯大實力,並向北發展,將外東北一舉納入囊中。外東北雖然氣候更加寒冷,但是土壤依然肥沃,沿海地帶更是氣候濕潤,還算宜居。最關鍵的是,清除了外東北的少數民族,就獲得了一個穩定的後方,再也不用擔心兩麵受敵。與此同時,依然維係與蒙古的聯姻,萬一時機有變,也可以乘風而起。
顒琰握著一心為國的老大人的手,似乎依依不舍,但是他知道,更多的是對未來的彷徨,“劉中堂,即便如此,比較明逆的龐大人口,我們似乎也很難有所作為?”
劉墉勸解,“陛下何必憂慮,想當初太祖(努爾哈赤)以十三副盔甲起兵,彼時,大明雄踞漢地遼東,然最終依然為我大清所乘,現在陛下擁兵百萬,情勢不知強上幾多,陛下緣何沒了信心?”